-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構成 '94-E 劉耿一
劉耿一
構成 '94-E
雕塑
紅花梨木、黑檀木
80×52×65cm
1994
Liu Keng-i
藝 術 家 小 傳
劉耿一,1938年在日本東京出生,為台灣第一代專業畫家劉啓祥,與日本女子笹本雪子的長子。他旅居東京市目黑區的童年時光,嚐受了二次大戰末期驚慌艱辛,但擁有家庭溫馨的日子。八歲那一年闔家返回台灣,初寓柳營故居,就讀當地小學期間,和「蟋蟀」邂逅的機緣,將他帶入田野當中,開啓了他的大自然體驗,也成為他在體制外另闢追尋生命理想之道的發端。1948年隨家人移居高雄市三民區,六年間浸潤於父親致力繪畫創作並結合同道推動美術教育的氛圍,激勵他走入藝術的世界。他曾經參與南北幾個畫會的展覽活動,後來逐漸淡出,專注於個人的創作事業。 劉耿一的藝術生涯,跟著居處環境的更易,經過幾個階段的演化。1970年之前的小坪頂時期,受到巴哈音樂的洗禮,施用油彩和油性粉彩,以幾近單一的咖啡色調,烘托出幽暗裡的微光,形繪沈樸崇偉的意象,為慘澹的青年自我指引希望。其後,在恆春半島生活的十個寒暑,他同時透過散文寫作、繪畫與造型木作,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對人世的關注。他以教師的角色「介入」社會,尤其設計並製作雕塑性傢俱的過程,讓他拉近創作和生活之間的距離。日後錘煉語彙,刻繪錄寫個人置身變動中的現實之感應與思索,便立基於此。重返高雄地區之後,正值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衝擊他執筆完成<社會風景>系列畫作,諷喻荒謬的現象,突顯政治改革的訴求,為時代與人性留下見證。同時目睹南台灣鄉野之美,在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劇變之中,漸次消逝,而興起在畫布及畫紙上,為之豎立紀念碑的念頭,因此展開如今仍在進行中的<鄉野之歌>系列畫作。 在都市生活與創作了二十年之後,回歸大自然的渴望於他心底聲聲催促。西元2000年左右,他嘗試掙脫現實的糾結,偕夫人遠赴紐西蘭,在變更生活模式的新環境裡,重獲自由與活力。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自畫像和雙畫像,並開發多聯畫的形式,把踏履的土地特質和舖陳於其上的歡欣與憂傷一併收納到畫面上,同時超越時間和地理的疆界,對自己的人生做一種俯瞰式的觀照。造型木作與繪畫,在這個年代仍然相持並行,於其生活中並列對話,更完整地呈現他做為一位藝術家的信念與理想。 劉耿一超過半世紀的藝術旅程,誠如藝術史學者白適銘所觀察的:「他真正關心的,是透過作品記錄生命反思、歷史記憶及傳達所感所思,以探索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作者提供)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