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3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士托缽的意義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4-25 11:25: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士托缽的意義

從托缽化齋說起—道教徒生活方式解析與思考

道書有云:「一瓢千家飯,孤身萬里游。欲求生死路,募化度春秋。」此詩中的「瓢」,是指道士隨身攜帶的生活用品之一,此外還有便鏟、織袋、戒尺、蒲團、草鞋、納頭等。這些在世人眼裡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物品,在古代幾乎是一個道士所有的用品和全部家當。


瓢,又稱缽或缽盂。除全真派傳戒時戒子托缽外,老修行化緣時也會托缽,這在部分小廟及西北地區很常見。托缽化齋是積功累行、磨鍊意志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真派托缽化齋始於祖師王重陽。據《七真傳》記載,重陽祖師帶領丘、劉、譚、馬四大門人前往南京弘道時,四人各掌了一瓢,上街化飯。重陽祖師用這種方式磨鍊他們的恆心意志整整3年。見性體磨成,便帶他們重返山東。有托缽咒曰:「唵敕身中,三部八景,三十九神,一萬六千護身之神……」常月祖師說:「缽乃全真大法王。」如此來說,托缽化緣本為道士的一種修持方法,也是鍛鍊修真學道的恆心意志所在。據《重陽全真集》記載:「先生於寧海軍裝伴哥(伴哥者,乞討之意也),街市乞化,背紙一大幅,上書此二詩,以誘馬鈺同去乞覓。」觀《全真集》得知,祖師教弟子乞覓,是通過這種修行方式鍛鍊他們,有時還讓他們背負寫有悟道詩詞的紙幅,以催促眾人的覺醒。重陽祖師的這些做法給乞覓行為注入了教化的意義。重陽祖師說:「有個王三,風害狂顛。棄榮華、乞化為先。恩山愛海,猛舍俱損,也不栽花,不料藥,不耕田。」又云:「修行助饑寒者,唯三事耳。乞覓上,行符中,設藥下。空如此,無作用,亦為是。」在三者中,視乞覓為上乘之法,行符、設藥均次之,只如此行事,沒有作用,也是不正確的。祖師教化說:「餐殘飯,著麤衣」,還說:「乞覓殘餘時,選甚冷吃,將來腹中煎熸。」也就是說,乞到殘湯剩飯冷熱都無所謂,喜悅而食。又說:「能乞殘餘,得飽長長睡。」看來,作為宗教家的重陽祖師,不但為乞覓注入了教化的意義,而且還有修道、悟道、體道的自身體驗,他具有超越時代的精神,所以有「眼裡清閒祥又瑞」的真實寫照,顯出內景的清閒。


不過,道士畢竟也要生活。俗話說「無財不養道」,故而,也要有一些錢財的使用,「法財侶地」則更是強調了「財」的重要性。乞覓也包括錢財的內容,重陽祖師說:「今朝錢覓人休怪」,「猶未免盤纏,乞覓諸公自肯錢」,「有錢須得使,不使太憨痴,莫待荒郊里,臨風咬齒兒」等。重陽祖師說的「錢」,在修道的過程中,還有深層次的含義。道書上說:「財」有二義,大抵聖財皆因法財中來,乃成道之梯筏。未成道之前,必須資於錢財;而成道之後,再多的錢財也無用。世人不明白財施和法施之奧,山林寒賤之士,必依有德、有力之家圖之,此法財二施,相資而成。就是說,財乃是修道、助道、證道用的工具,並非目的,與世人所重者完全不同。道祖說:「聖人被褐而懷玉」,重陽祖師曾經身穿紙衣度化世人,這在《全真集》中可以找到相關佐證。也許是用紙衣比喻遮體的粗布衣服,或許真穿紙衣教化眾生,具體情況不太清楚。《丹陽真人語錄》又曰:「(重陽)祖師嘗到登州時,頂笠懸鶉,執一筇(杖),攜一鐵罐(缽),狀貌其古,乞於市肆。」重陽祖師修煉時,就是歷世修煉、忍辱負重。長春丘真人曾「西遊鳳翔,乞食於磻溪,太公垂釣之所,戰睡魔、除雜念,前後七載,日乞一食,脅不沾席,一蓑一笠,雖寒暑不變也,人呼為『蓑衣先生』」。從史料看,追隨重陽祖師的眾弟子,基本在社會上都有一個流浪、乞覓及睡路邊的過程,由於北七真的言傳身教,乞覓在金末蒙初全真道中已形成祖師遺風,門下弟子更是依教奉行。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全真道士仍然保持這種磨性歷練以證盟祖師之遺風。


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在跟我聊天時說:「導師問我,你最近在幹什麼?」他說:「我在研究道教文化。」導師回答說:「道教有什麼好研究的,那些道士穿得破破爛爛,不講究衛生不說,又沒有太多的文化,除了算卦、抓鬼跳神外,再也沒有什麼事干,不如跟著我研究其他宗教算了。」我一聽,簡直把道士形容得蓬頭垢面、一無是處。今天社會上的普通人對道教、道教徒的不了解乃至誤解由此可見一斑。

毋庸諱言,當代道教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全真道士南北有別,有重清修者,有倡革新者。今天北方地區的部分老修行,有繡頭道士、赤腳道士、忘言道士、衲衣道士等,保持滿發大領,齋戒清修,有的甚至保持林棲穴居或者托缽化緣等立誓自苦人生的修持方式。繼承傳統當然值得褒揚,但是也應該看到,修行方式也有因時而易的必要。北魏清整道教、金元道教除弊鼎新等,都是對舊道教和老宗派的革新。試想,如果當代道士仍然完全沿襲重陽祖師及七真祖師等修行的金元祖風,在當今社會恐怕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也未必能產生理想中的效果。對於轉變修行方式,使之與當今時代相適應,當代道士應該有正確的認識。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0 13: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