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雲笈七簽》:道人有“九守”,看看是哪九守!
《仙籍語論要記》中之「坐忘論」談到:「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故養生者慎物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矣。」(《雲笈七籤》卷之九十四)然而,要如何修道呢?「坐忘論」接著指出七條修道階次: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直至得道,可為吾人參考。另外,本文要強調的是《諸真學要部》中所論之「九守」,所指出之學道精神與方法,值得學習:(《雲笈七籤》卷之九十一)
守和第一:「聖人法天、法地,以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即言我們要要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自然之道,所以老子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七部語要》亦論及:「神靜而心和,心和則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
守神第二:「人之耳目何能久勞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所以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第十二章)且必須「致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另外,莊子也同樣提到:「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外篇,刻意)
守氣第三:「夫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能夠守氣則「耳目精而視聽明。」所以,神農經曰:「食穀者智慧聰明,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
守仁第四:「老君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正如《論語》顏淵篇提及:克己復禮為仁。而《荀子》不苟篇亦有言: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只是修道之守仁更加強調「清靜無為」,而達到「至人」或「真人」之境界。
守簡第五:「聖人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蔽寒,適情辭餘,不貪多積。」是言人之外物欲、內心慾愈少愈好,愈簡單愈輕鬆。所以老子言:「見素抱樸,去私寡欲」(第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儉」(第六十七章)。
守易第六:「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正如易理中所謂瞭解變易的道理,而掌握簡易和不易的本質,同時這也是一種「樂天知命」的哲學觀。正是老子所提倡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或莊子言:「至樂無樂,至譽無譽」(外篇,至樂)。
守清第七:「老君曰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神清意平乃能制物之情。靜默恬淡所以養生也。」所以老君清淨心經:「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守盈第八:「老君曰天道極即盈,盈即損,日月是也,故聖人保沖氣不敢自滿。」
這裡的守盈其實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反者道之動」的意義,正如李亨利博士常言:「無中生有,有中無。無即是萬有」的道理。另外,也要求我們學道要「虛懷若谷」、「謙受益、滿招損」,因為「道沖、而用之久不盈。」(《老子》第 四章)
守弱第九:「老君曰所謂真人者,性合乎道者也,故有若無,實若虛。是故聖人持養其神,和弱其氣。」故老子言:「夫惟不爭,故天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柔勝剛,弱勝強」(第三十六章)
依以上「九守」,自然修行,當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長生久視之目標。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