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常被誤認為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制定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並非單指「陰曆」,「陰」是依據「月」的運行所制定,而「陽」依據「日」的運行所制定。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最早出現於《淮南子•天文訓》,而在《史記》的「論六家要旨」也曾提到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節氣」,乃是依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所劃分,描述地球與太陽相對位置所呈現出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年轉360度,而將360度劃分為24等份,則每個等份各為15度,因此,15度為一個節氣,且每個節氣大約15天,於是構成所謂的「二十四節氣」。
依此方式劃分,在太陽到達黃經0°時,即是「春分」;太陽到達黃經90°時,即是「夏至」;依此類推,太陽到達黃經180°與270°時,即是「秋分」與「冬至」。因此,在「夏至」時,由於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所以在北半球的地區,白晝在一天所佔的時間為最長;而在「冬至」時,由於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在北半球的地區,白晝在一天所佔的時間為最短。
其中,「二十四節氣」又可區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依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依照此順序,一般逢「單」的稱為「節氣」,逢「雙」的則稱為「中氣」,分別簡稱為「節」和「氣」,故合稱為「節氣」。一年之中,上半年與下半年,其節氣和中氣的日期,前後大約相差1~2日;上半年的節氣與中氣大約在國曆6日和21日,而下半年的節氣與中氣大約在國曆8日與23日。而又因為「二十四節氣」的概念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首先採用,之後才逐漸推廣到各地,因此在不同地區,二十四節氣的時期有些許差異。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亦分別反映季節、氣候、降水量與物候現象的變化。例如,在表示「季節的變化」,分別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反應「氣候的變化」,分別為: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在象徵「降水量的變化」,分別為: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而在說明「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變化」,則分別為: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二十四節氣」個別的內容,更進一步詳細的介紹,待續~~~
來源: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