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什麼是魁星崇拜?
魁星,也叫“文曲星”,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隨從之一,是主持文運的星君。魁星原是北斗第一星,它和北斗其他六星一起很早就受到道教的崇拜。
不過道教中崇拜北斗七星,是將它們看成是注生死籍的掌管者,崇拜七星的各種醮法,燈儀都是圍繞著祈請延生展開的,魅星成為主文運之神,是由“奎主文昌”的傳說演變而來的。
中國古代有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天上的星象與人事是相對應的,人間的一切都有星宿掌管。漢代《孝經援神契》就明確提出“奎主文昌”的說法。奎,屬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之一。在宋代,這種觀念已是相當普及,當時道士不僅採納其說,在拜拿出神時還“證實”其事。
宋敏求《獨醒雜誌》卷一載:宋徽宗初年建寶寨宮,設熟,當皇帝臨幸時,有道士俯服拜章,過了很長時間才起來。徽宗問他為什麼出神那麼久,他答說:“臣章疏未上時,偶值奎宿星官入奏故少候其退。”徽宗問:“李宿何神?”對曰:“主文章之星,今乃本朝從蘇軾為之。”當時正是對蘇軾的學說嚴加禁止的時候,蘇軾生前卷人元佑黨爭,徽宗朝蔡京專權,舊黨受到貶斥,蘇軾雖已去世,其文章著作仍被嚴加禁止。
道士將蘇軾說成主文運的童星之神確是需要有些勇氣的。據說,此後,對蘇軾的態度便有所緩和。這一傳說重要意義還在於對至宿主文章的肯定,使之擴大了影響,為社會所接受。
奎宿主文的資格,後被魁星所代。以往習慣將凡事第一者稱為“魁”,科舉高中頭名稱大魁。魁是首位的意思。又奎魁之音只有聲調的差別,“奎”被魁所代替,於是流行著魁星主文運的觀念,魅星崇拜便在全國普及開來。
北斗七星原是注生死籍的星官,而且是有消災沴禍本領的神將,所以它們的形象是很威猛的。魁星雖說主文運,卻不是白麵儒雅的文士之象,而是藍面赤發的獰鬼,廟中所祀的魁星一足上蹺,一手持斗,或將它畫成《魁星踢斗》,巧妙地點出魁字,即“鬼”旁有“斗”的結構。這些都是與道教的影響分不開的。魁星象的出現,可能先是在民間的神廟中,後來才移入縣學,進于文廟,成為道教、儒學共祀之神。崇拜他的當然以讀書人為多。據說當臨近科場考試的時候,士人往往買泥塑的魁星揣在身邊,以祈佳運降臨。道士也常以所畫魁星贈送讀書人。科舉時代早已成為陳跡,魁星崇拜與魁星圖作為歷史上民俗風情、道教方術的實例,還是十分值得珍視的。
農曆七月七日,俗又稱“魁星生日”。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魁星寶誥
志心皈命禮:魁罡正氣 奎壁元精 兩極萃華 五行秉德 匡扶文運 居二十八宿之微垣考核士流 察三萬六千之善行 緣捐德而空中爍眼 憑陰功而暗裡點頭 開愚性以聰明 啟迷心以穎悟 廣布孝友文章之化 襄贊功名祿秩之權 文武場中 春秋園內 鼓筆飛鸞而煥彩 剃須釋褐以梯榮 判金榜于七曲天宮 衡玉籍于桂香殿寶殿 大悲大願大仁大威 錫慧通靈扶文助道 東方木宿魁斗星君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