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家思想之黃老學說”
“黃老”,指的是上古時的黃帝和春秋時的老子;“學說”,指的是黃帝和老子所論述的“道”的學說。史稱“黃老學說”、“黃老道家”等。 “黃老學說”,始於先秦時期,由文子(即通玄真人)的弟子彭蒙、田駢、慎到、環淵等人所創。
要提及“黃老學說”,為什麼在先秦時期興起並能盛行發展,及至影響到了西漢的“文景盛世”,東漢末道教正式形成等等。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戰國末的時代背景。先秦時期正值諸侯爭霸,相互吞併,烽煙四起,戰亂不斷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健康得不到保障,生命也得不到保障。人們只能在困惑、無奈、恐懼中,希望看到、過上一個“和平、歡樂”,“沒有戰爭、傷害”,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生活,生存的環境空間。這一種希望,現實是不可能的。他們也只能向“上天”祈願,向老子所提出的“道”的境界中去尋找,去冀想這一種美好生活。“黃老道家”,終於在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它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對生活的美好憧憬與希望,也給社會帶來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黃老學說的政治思想。“黃老道家”,從一開始就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他要求諸侯,君王們要按“黃帝、老子”之道 的法則,做到“不以兵強天下”、“以正治國”、“大國以下小國”……等。
同時,“黃老道家”還對當時社會的流弊,進行了有力的抨擊,並按《道德經》的教義指出“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不知常、妄作、凶”,“信不足、有不信”,“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等。要求統治者們,要以“敬天愛民”、“互為誠信”為治國、修身的基礎,以消除戰爭、私欲為實現“無為而治”的大同世界,為最高理想與目標。
“黃老”的政治主張,是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是最早的“民本”主義者。他對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著名學者王德有教授如是評價說:“道家富於批判精神,揭示了文化發展中出現的偏失,要求回到自然,對於自然的奧秘有較深的體會”。
“黃老道家”對後世的影響。黃老道家自先秦興起後,在社會上十分盛行並受到世人尊敬。之後,在發展中隨著歷史的前進,這一思想又逐漸分流。即:一支完全走向政治化,就是西漢初實行的,以黃老而治天下的“文景盛世”的一派為代表;另一支則走向民間,于東漢末期,促進了道教的義理和教團的形成。
“黃老道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其對政治上的民主,宗教上的無為,文化上的創新,民風上的謙讓,誠信、淳樸……等。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起著潛移默化的精神作用和動力。
這正如中國社科院,著名哲學家胡孚琛、呂錫琛教授所說: “中華民族自伏羲、黃帝、老聃(老子)一脈相傳的道學文化,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其學‘綜羅百代,廣博精微’,足以承擔這歷史使命。道學是參天地、贊化育,貫中西,通古今的大學問。”
也如學者張國良先生所說:“老子所言之道,對修身、齊家、治學、施教,資政大有裨益,確是光昭日月的至理明言,是顛撲不破的哲理真詮。”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