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1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1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不論是與人交流還是辦事,禮儀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個環節。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禮儀制度也是不斷的完善,有了一整套的體系,只要我們能按照其中的規定去做事,必然會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揚,如果人性妄為,就會被人說成沒禮貌,不懂得禮節。
三拜
在很多民間民俗中都有禮節性的體現,諸如祭祀、喪葬、婚嫁、祈福、拜年等過程中都會出現如叩首、磕頭、鞠躬、五體投地等“拜”的動作。
從傳統文化中來看,祭拜的物件包括神靈、地祇、人鬼為主,神靈則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地祇則包括社稷、五帝、五嶽、山川林澤、四方百物等。
在傳統古代禮儀中對“三”十分的推崇。傳統的祭祀、祈福、許願時有“三拜三叩”的儀式。
婚嫁習俗中,有三拜之說。另外,最受尊敬的人被稱為三尊,分別為君、父、師。酒桌上主家人要做到邀請賓客至“酒過三巡”才算禮節到。打仗中有“退避三舍”之說,做事講究“三思而行”。
絕大多數帶有祝福的吉祥話語和對別人表示尊敬的行為舉動就都和三或者三的倍數有關。三這個數字也就被賦予了高尚的寓意。“三拜九叩”成了古代的最高禮儀,是對別人非常尊敬和誠心的表現。由此”拜三“也就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範,現代人們去寺廟上香拜佛也是三拜,過年時候拜年也是三拜。
古人認為民間最高的禮節就是三拜了,比如為了答謝自己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往往都要進行三拜。再比如男女結婚那天,夫妻要對拜天地,這就是第三拜,前兩拜一個是拜天地,一個是拜彼此的父母,而這第三拜才宣告二人正式的喜結連理,彼此共同白頭偕老了。
古代的臣子朝見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和崇高,都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就是三拜要重複三次,每次磕頭三次,所以是三拜九叩。
四拜
既然三拜已經是最高的規模了,為什麼還要出現四拜這種說法呢?其實三拜是常禮,而等到第四次叩拜,就是非常理了,因為古人已經定下規矩,倘若有罪人被赦免或者被上面開恩釋放,被赦之人要叩首四次,這第四拜其實是一個謝罪的動作。
在古代只有犯重罪被開恩免罪之人,才會被叩首四次謝恩,這種被稱為謝罪禮。而犯錯之後,被師長、父母指點迷津幡然醒悟之後,也會在三拜之上再加一拜,就是為了感謝別人的指點以及自己下定決心改正之意。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一些禮儀和習俗我們今天也要遵從。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三在古人的眼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三代表了天地人三才(天時地利人和),也代表了世間萬物,就如同老子《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一樣。而超出這個範疇,就反而物極必反,走下坡路了,自然要出事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每到過年,我們都會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送祝福,一般都會選在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而到了初四反而要避開,民間認為這個日子不適合去拜見親戚,求人幫忙也不適合選在這個日子,如果你偏偏要去,最後吃了閉門羹,也是十分的尷尬。這多少與諧音相同,而民間對此也頗為的重視。
我們在生活之中,也經常有意無意之間於此說法不謀而合,看來俗語文化已經在潛移默化之中慢慢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因為我們是中華兒女,血液之中也流淌著祖先的智慧箴言。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