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北-木柵 集應廟】
木柵集應廟,又稱雙忠廟、尪公廟等。主祀雙忠(尪公: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為木柵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分香自福建泉州安溪縣大坪集應廟。
清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臺灣臺北,由大坪集應廟奉請尪公(保儀尊王)聖像、夫人媽(保儀尊王的配偶,封「申國夫人」,又稱尪媽或尪娘)聖像與香爐,隨行護佑,議定三姓輪流奉祀,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發生頂下郊拚事件,臺北情勢嚴峻,三姓人士決議分家避禍,取出三聖物: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拈鬮分配,高姓人士拈得尪公聖像(今: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拈得夫人媽聖像(今: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拈得香爐(今: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請藝師雕塑其餘缺乏之神像,以建廟奉祀。清德宗光緒甲午年(1894)張姓人士建廟,西元1978年重修,建造二樓廟宇。
主祀雙忠:即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因其忠烈可風,幾乎全中國都有香火奉祀,在安溪暱稱為尪公。宋時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另有「尊號互易」之說,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是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據說安溪的雙忠信仰,是由河南光州供奉尪公的高、張、林三姓族人傳入,而後他們亦把此信仰帶入臺灣,以大臺北一帶最盛。
木柵集應廟
台北市文山區保儀路76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