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十二辟卦」之科學觀
太極圖以黑(陰)與白(陽)的環抱,表達天地萬物之間的陰陽對立、消長、轉化等方面的規律。《易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太極衍生而出的八卦,更是以「陰」、「陽」為基礎,以陰陽二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其中更包含「十二辟卦」與「二十四節氣」。
根據《玉函山房輯佚書》記載,「十二辟卦」之名詞最早始見於《歸藏》:「子復、丑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遁、申否、酉觀、戌剝、亥坤」。《爾雅.釋詁 》曰:「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又曰:「柯,憲,刑,範,辟,律,矩,則,法也」,因此十二辟卦中的「辟」是指「君」,或「法則」之意。因此,「十二辟卦」又可以理解為十二法則卦。
「十二辟卦」是由八卦的兩個卦象疊加所組成,以十二個卦象代表一年十二個月的陰陽消長,又配以十二地支排序月份,亦即:複卦主十一(子)月,臨卦主十二(丑)月,泰卦主正(寅)月,大壯卦主二(卯)月,夬卦主三(辰)月,乾卦主四(巳)月,姤卦主五(午)月,遯卦主六(未)月,否主卦七(申)月,觀卦主八(酉)月,剝卦主九(戌)月,坤卦主十(亥)月。根據左傳的記載可發現,春秋時代已普遍以「十二辟卦」代稱「月」,例如稱「子月」為「復月」,「寅月」為「泰月」。而現今十二辟卦的相關理論則來自於西漢的孟喜,其將十二辟卦的七十二爻分別代表七十二候,以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表徵一歲「二十四節氣」共為七十二候;又將《易》之六十四卦去掉离、坎、震、兑四正卦,六十卦各由六个爻所组成,計有三百六十爻,再考量“闰数”,則三百六十爻可對應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意即三百六十爻之中的每一爻分别代表一年中的某一天。
在「十二辟卦」的卦體之中,陽爻去而陰爻來,稱之為「消」,消為消退之意;而陰爻去而陽爻來,稱之為「息」,息為生長之意。其中,以「複卦」(子月)的一陽來複之像(即初爻為陽爻)表示冬至過後的陽氣初生,而以「姤卦」(午月)陰氣初生(初爻為陰爻)表示夏至過後的陽氣盛極而轉衰。再者,前六卦在「複卦」(子月)與「乾卦」(巳月)之間,陽爻由「複卦」(子月) 從下往上增長,陽爻數量逐漸增加,陰爻數量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而陰氣逐漸減弱,此為陽之「息」,稱之為「息卦」、「陽卦」;而後六卦在「姤卦」(午月)與「坤卦」(亥月)之間,陰爻從「姤卦」(午月)由下往上增長,陰爻數量逐漸增加,陽爻數量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此為陽之「消」,亦是陰之息,所以稱作「消卦」、「陰卦」。「十二辟卦」被視為由「乾」、「坤」二卦所組合的各爻「消」、「息」演變而來,因此「十二辟卦」又有「十二消息卦」之稱。
端看「十二辟卦」爻象之陰陽消長,若以現代科學的「電學」、「磁學」觀點視之,猶如正負電荷所組織架構;當組成的成份不同,如: +-+-+-, -+-+-+......,其顯現的物質特性也會不同,所形成的電場、磁場、炁場亦有差異。一年之中,以爻象描述其規則持續地轉化,如同正負電荷所組織的架構隨之轉換,依此可概述大自然所產生之電場、磁場、炁場其在「二十四節氣」所產生的變化,進而說明「十二辟卦」與「二十四節氣」對於人類、物候現象及農事活動所產生的影響。然而,節氣的變化對於每人的影響程度不同,概因各人所具有的電場、磁場、炁場皆不同,因此其和自然界之間的交互作用程度亦有差別,此亦說明何以在相同節氣,有些人受益,而有些人卻受損。道家講求「道法自然」之智慧,於此更可窺視一二。
來源: 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