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灣道教閭山派真武門之「忠」與「孝」
道教在傳承歷史上由於分枝散葉,所以在整體發展上會「教下有派」、「派下有門」,這是歷史傳承之必然。有些教派在傳承源流(祖源)上記載非常清楚,如「正一教派、全真教派」;有些教派傳承的記載則僅於片段、中斷甚至是難以考據。依據《藏外道書》《白雲觀誌》《諸真宗派系譜》所記載的道教派門共有八十支派,其中記載有「真武派門」。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就是屬於真武派門,又玄義宮的開山祖師隸屬閭山派(承襲閭山科儀法門),將兩者合而為一即總稱為「台灣道教閭山派真武門」的道教派門。
台灣道教閭山派真武門源自淨明道的「淨明忠孝道」,閭山派屬淨明道之支流,奉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許天師許遜為祖師。其特點是將「忠」、「孝」作為修道的重要門徑。「忠」與「孝」皆為四維八德之傳統美德,是「仁」的修養用之於任事和孝親的表現形式,亦是為人最基本的要求,而通常也可反應出個人的品德修養。
「忠」,《說文解字》解釋為:「敬也」,其含義不僅是”忠君”如此狹隘之定義,而忠的對象也並非只限於君主;其可忠於國、君、親、師、友,甚至還有愛情等多種涵義,且其對象更是不分高低貴賤。
「孝」,一般泛指尊重父母、長輩以及先人,是對尊長的愛與敬,更是發自內心恭敬的情感。古云:「百善孝為先」,而在宗教的觀點,亦認為善盡孝道之孝心能改變命運,是增運納福最好的途徑,如此可看出華人對孝之重視。
台灣道教閭山派真武門之道員皆為火居道員,在學道風氣上極其重視「忠」與「孝」」,忠:認同、契合;孝:付出、護持。此忠孝精神,在私域上體現於彼此相互敬重,需要擁有和諧的家庭,更以家庭和事業為重,善盡個人在家庭、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在公域上,道員們於醮典科儀事後,將齋主所提供之供養金(壇金)歸公(祖庭),協助祖庭持續對道學之推廣與傳承。其對於祖庭弘揚道學理念之認同與契合,可謂之廣義的「忠」,而對於祖庭之付出與護持,可謂之廣義的「孝」,實乃忠孝兩全之表徵。
台灣道教閭山派真武門的齋醮科儀傳承是依據《道藏系統》的各項記載為準,而以「真武壇儀、真武經懺、真武記傳」內容為本,融入閭山派科儀,形成台灣道教閭山派真武門的齋醮科儀,並依此傳繫傳承中~~
來源: 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