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五斗米教的發展和道教組織的起義
張魯 | 圖片源自百度
張道陵羽化後,按照他升天前訂下的教規,他的兒子張衡成了天師道的領袖。張衡比較平庸,但他的兒子張魯,卻是一個非凡的英傑。他充分利用天師道的力量,擺脫了益州牧劉焉的控制,並一口吃掉另一個道教領袖張修,在漢中建立起天師道理想的獨立王國。這個政權摒棄了封建政權的構成形態,以教團的管理行使政權的職能。
張魯自稱師君,下有理關、祭酒、奸令、鬼吏,統領鬼卒,他以道教民,以德化眾,倡導糧食財物乃天下所公有,饑寒者有權取得衣食。他讓教團頭目在自己的管轄區內建立義舍,備好米肉等食物,供給來往行旅無償吃住,為防止無賴遊民搗亂破壞,他宣揚量腹取食,否則就會受到鬼神的懲罰。
張魯 | 圖片源自百度
他還大力提倡誠信守正,反對欺妄不實的倫理道德,對犯錯的人,辟靜室以予反思,小錯不予追究,修路百步就可以補過自新;對犯大錯的人,公開教育,並原諒三次,仍不思悔改的,才施以懲處。
對於當時戰爭頻仍的時代,他卻創造了一個安詳平和的世外桃源,教區內的漢民、少數民族信奉歸向他,不堪戰爭之苦的關中數萬民眾也來投奔他。
張魯 | 圖片源自百度
後來,張魯投降曹操和北遷後,五斗米道仍繼續傳播和發展,但組織體系被打破,徒眾分散各地。也正由於這樣,五斗米道在北方民間傳播開來,晉室南渡後,五斗米道在江南也盛行起來。
魏晉時期,民間不斷掀起群眾起義的風暴,其中不少都帶有宗教色彩,尤其以披上五斗米道的外衣最為突出。
李雄 | 圖片源自百度
西晉時,關隴流民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就與青城山天師道首領范長生給予的支持分不開,李特在戰爭中不幸戰死,起義軍死傷極為慘重,在成敗存亡的關鍵時刻,由於范長生資助其糧草,從而使起義軍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李特之子李雄後來占領益州,自稱成都王,欲迎范長生為君王,范長生固辭不允,反勸李雄稱帝。後李雄稱帝,國號大成,傳三世至李壽,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經六世74年,至東晉時方為桓溫所滅。
東晉時,又爆發了孫恩、盧循領導的起義,其中起義軍的主要成分就是由信奉五斗米道的農民組成。孫恩是江南五斗米道著名傳道師杜子恭的再傳弟子,孫恩先是追隨孫泰,孫泰被誅後,他聚合徒眾百人,志欲復仇,在江浙之地興起大規模的起義,孫恩據會稽,自號征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後因東晉鎮壓而投海自盡。剩下的徒眾又推孫恩的妹夫盧循為領袖,後為劉裕所敗,也投水自盡。
來源:道宗平臺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