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何練太極拳和靜坐時要舌抵上齶?
小竅門:打坐不昏沉的辦法
人的上齶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修煉的真氣會從此處外泄,需要用舌頂住。還有個功效是:一般打坐,在平時睡眠正常的情況下,舌一頂上齶後,小舌自然打開了,喉腔擴大,呼吸就暢通了,人就不容易昏沉,因為呼吸用的氧氣具足。而人昏沉時,就是腦部血氧不足了,氧不足就發木,一發木頭就昏,神經系統就失去控制了。
如何有效舌頂上齶?具體內容: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恰在靠近上牙根處.但一本道教典籍介紹是舌尖頂在硬齶和軟齶之間。說上齶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洩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
閉口藏舌,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是要把舌尖反卷過來成90度,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故上齶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內寸許凹陷處,口念“而”字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為了開玄膺①(玄膺穴在巧舌之後),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
再則,閉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齶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而“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舌抵上齶:交通陰陽
“舌抵上齶”是指在練習太極拳、玄武拳、八段錦、五行養生功或其他靜態功法時,我們的舌尖須輕輕抵住上顎。舌抵上齶之原則:“嘴閉齒合,舌頭尖及舌面前部自然貼在上齒齦處”。即舌尖輕輕頂在上齦齒之間——舌抵上齶是交通陰陽,溝通任督二脈的橋樑,俗稱“搭鵲橋”。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部,向後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督脈“總督諸陽”,能聯繫手足三陽經脈而交匯於督脈的大椎穴,所以又有“陽脈之海”之稱。
任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任脈“總督諸陰”,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經脈交會,故又有“陰脈之海”之稱。
舌抵上齶使任督二脈相互交接,貫通了任督二脈,形成一個“周天迴圈”。首先是舌抵上齶,口腔會分泌大量的津液,可起到潤喉的作用,練功時不會覺得口幹、口渴;其次是津液為人體之精華,咽下至丹田還有滋潤與濡養、化生血液、調節機體陰陽、排泄廢物等作用。
從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以及經脈循行的角度來看,練內功需要心靜,神氣內斂,守中守定,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氣遍身軀不稍滯。而心主神明,為人體五臟六腑之主,因此斂神的過程,也是調整人體五臟六腑平和的過程,使其陰陽調和,氣血通暢。
還有內功的習練要求均、細、綿、長的腹式呼吸,不僅可增加肺活量,吸入更多的氧,而且由於腹式呼吸通過橫膈肌的上下浮動和腹部的活動,對內臟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促進了內臟器官毛細血管微循環,加大了單位時間內的血液迴圈,為機體組織和細胞提供更多的氧。
舌抵上齶:生精補漏體
我們在練功時都是把舌抵在上齶上。這是為什麼?這是生精補漏體的方法,是由後天返先天的方法。舌根處有兩穴,左為金津穴,右為玉液穴。舌抵上齶時津液會迅速生長,口中的津液滿時,要及時吞下(津液就是口水,在修煉中出現的口水叫瓊漿玉液,是練功的重要原料)。在吞咽口水時,舌尖要用力頂在上齶上,頸部的韌帶、肌肉要用力繃緊,同時把胸部、腹部的肌肉繃緊、收縮,收縮關元穴與前陰等肌肉,一直收縮到睾丸。同時,用意識把這口津液送到睾丸中,這才是完整地吞下津液。此津液最易生成陽精,精足則氣足,氣足神旺。如果不知此訣,只知舌抵上齶,津液吞下即入胃裡,則養生效果甚微。
在生活中,經常把舌抵在上齶處,平時有口水時要把口水吞下,吞口水時舌不能離開上齶。古人有句話講“口開神氣散,舌張是非生”這句話的奧妙就在這裡。我們每次練功完畢後還需靜養一段時間。另外,在吞津液時宜把面部神經放鬆,嘴角一定要展開,呈似笑非笑狀態,就要把自己修煉得非常祥和而非死板著臉,一臉嚴肅貌。
舌抵上齶:能滋補脾腎
在中醫裡,有種功法叫“吞津練精養生法”。早在唐代,偉大的道醫學家孫思邈真人就對此法進行過概括。明代龔居中②對此法也有新的見解,他指出:“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中醫認為,津液主要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有滋補脾胃“後天之本”,以固護腎之“先天之本”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唾液中90%是水,其還含有球蛋白、黏液蛋白、氨基酸、澱粉酶、溶菌酶和各種免疫球蛋白等。一次吞入一定量較潔淨的唾液,能夠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具體做法為,每日晨起,微閉口唇,舌抵上齶,當嘴裡的唾液增加到一定量時,隨意念將其緩慢吞下,反復3—4次。長期堅持,必有益處。
注:
①道教指咽頭和喉頭的中央部位。《黃庭內景經•天中》:“舌下玄膺生死岸。” 梁丘子 注:“玄膺者,通津液之岸也。”《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玄膺氣管受精府。” 務成子 注:“喉中之央則為玄膺。” 宋 蘇軾 《歲暮作和張常侍》詩:“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
②龔居中:明代醫家。字應園,號如虛子。江西金溪人。精醫術,擅長內、外、婦、兒諸科。著《痰火點雪》又名《紅爐點雪》四卷(1630年),詳論肺癆病之證治。另著《外科活人定本》四卷(1630年)、《外科百效全書》四卷(1630年)、《幼科百效全書》、《女科百效全書》、《小兒痘疹醫鏡》、《萬壽丹書》等。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