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7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所有餘也 -《淮南子》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0-16 01:12: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所有餘也 -《淮南子》

〔齊俗訓〕 夫民有餘即讓,不足則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扣門求水①,莫弗與者,所饒足也;林中不賣薪,湖上不鬻魚②,所有餘也。故物豐則欲省,求澹則爭止。
〔注釋〕 ① 扣: 通“叩”。 ② 鬻: 賣。
【鑒賞】 此語出自《齊俗訓》。它的意思是說,在山林中柴薪難以出售,在湖區魚蝦也不易售出,因為這種地方有的是這類東西。在這裡,《淮南子》作者借此闡述了“民有餘即讓”、“讓則禮義生”的觀點。


《淮南子》說:“夫民有餘即讓,不足則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故物豐則欲省,求澹則爭止。”這就是說,人們都豐衣足食就會互相謙讓,而人民衣食不足就會互相爭搶。互相謙讓則禮義就會產生,而互相爭搶則暴亂就會興起。因此,如果人們的物質豐富了,人們的貪欲就會減省;而需求得到滿足了,爭奪的事情就會止息下來。

乍看下來,這裡似乎呈現出這樣的思維邏輯: 有餘→讓→禮義;不足→爭→暴亂。但是,《淮南子》在這裡所表達的,並不是將“有餘”作為“讓”的行為發生的直接原因,也不是說“讓”的行為會直接導致“禮義”的產生;而是認為如果人們都衣食豐足了,那麼人們就無須為了衣食等問題起爭執,甚至爭搶。


不爭執或爭搶,則人們就有可能會互相謙讓起來。換句話說,“有餘”能夠為“讓”的發生提供更為有利的可能性條件或前提,“有餘”這一場景或情境的存在讓“讓”的行為發生顯得更為可能、更加現實。就像在山林地區,柴薪並非稀缺資源,人們對柴薪的欲求值也會因為其非稀缺性(“有餘”)而自然變得很小。這樣的話,人們由於這種極小的欲求值而可能產生“讓”的行為的概率則將遠大於可能產生“爭”的概率。同樣的,“讓”的行為也更有利於“禮義”的產生,“不足”更容易導致“爭”的發生,“爭”則更為可能導致“暴亂”。《淮南子》作者看到這種“有餘”、“不足”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力,進而主張應該通過控制物質的豐富與否、需求的滿足與否來調節人們的欲望、社會的治亂,從而更好地達到國泰民安的效果。


此外,“夫民有餘即讓”、“讓則禮義生”的觀點是與黃老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相一致的。黃老道家不贊成儒家式或法家式的積極有為的社會教化或政治管制,而主張通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式讓民眾在相對寬鬆、相對自由的社會氛圍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和諧的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結構。而這種創造“有餘”的方式則無疑是黃老道家“無為而治”政治理念的最佳選擇。《管子》中有段名言,即“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說的也正是這個意思。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3 01:0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