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76|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承負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1-7 12:38: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承負論

道教言承負論 。非佛教言因果論 (出處於太平經)。道教徒必修了解的基本知識。。。。。。

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即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其特點是前輩後輩相承負。但對於“承負”的論述,《太平經》中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其二是,“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姦,姦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複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複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循環。

道教講“承負”雖非“ 因果 ”更勝於因果也。意思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即是這種理論。佛教及婆羅門教的因果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因果講得是個人,但是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那麼就如魚無法離開水一樣,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形成“波紋”影響周遭的環境和他人。所以承負論比因果論更完善及人性化,而 且更加的富有責任感。現今社會,諸多冷行惡作,都是因為長期以來的因果報應自己背的觀念在作怪,這種自掃門前雪的觀念雖然有一定的規範自身的作用,但是對於社會群體的穩定及大環境的良性發展是非常的不利的。而“承負”的觀念,則能完整的鏈接個人與社會的互動,自身與他人之間的約束,應為,造作惡行所承擔的後果不僅僅是自己而會危及後人,這樣就會少了許多“一了百了”的錯誤思想,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進是會起到長足的進步的,所以在現今社會問題中,“承負”說是對道德狀況加強及改進的更有效的思想認知。。。

所謂“承負”,是道教教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即一人作惡殃及子孫,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孫的主張,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如果祖宗先人有過失,由子孫承受其責任。《太平經》卷三十九載: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無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治,比連不乎,前後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于後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

《太平經》中這段文字,將道教固有倫理中“承負說”思想闡述得十分深刻,道教承負觀卻把來世報應的承擔者,說是為現世善惡行為主體的子孫,即主張以作惡殃子孫的承負說。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由世界觀決定的。道教的人生觀是由道教的世界觀決定的,道教認為,任何事物的起因和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作惡,來世或子孫要承擔。它的主體善惡行為對子孫負責。承負,是宇宙人生的一種規律,也是道法建立的根本。整個道法的理論體系,都以承負為基礎。世界上的其它宗教、哲學、科學也都談到承負。道教認為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生的努力和奮鬥,還是可以改變的,即是道教所言“我命在於我,不在於天”。但宿命論者則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這種論斷是很極端和危險的。道教承負觀,它更強調今生,宿命論講的那種機械因果觀,在道教看來都是錯誤的。

那麼,道教是如何闡述宇宙人生承負的原理的呢?

1.要相信有前生,有後世。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段時光。《雜集論》雲:“時者謂因果相讀流轉,假立為時”。生命像鐵環一樣,一環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係,他不能離開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雖是短暫,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窮盡地延續。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若一個人的心念和行為都是善的修養,那么生命和精神會得到昇華。反之,心念和行為都是惡的,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2.要相信有善有惡。《道德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教格言“境由心造”,是說人的行為有善,有惡,善惡是相對立的。同時這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於心的一念化生出來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人們對善惡的認識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因此,在不同人的眼裡,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準也就不一樣。所以,對於不懂道教承負觀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對善惡的定義,在道教儀範《太霄瑯書十善十惡》中講得很詳細。

3.要相信有業有報。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道經云:“以常清常靜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根。心常清常靜,故世界常清;心污穢故,世界污濁。”《太平經》解承負訣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及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就是說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會流其後世成承五祖。由於一般人愚癡,認為做惡事無人知道,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他就會若無其事。但道教的承負觀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至於什麼時候產生呢?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自己承擔,有可能是來生的子孫,乃至承負三千歲。

道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主要表現於以下幾點:

第一,要從道性的立場來看人生,道祖言:“一切萬物悉有道性”。“一切萬物,都有道祖靈性”。“萬事萬物莫不是仙,亦皆道氣。”我們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萬能萬得,與仙無異,只因為一念妄念,為妄念貪欲所蒙蔽,才輪入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道性終無損滅,人人皆可得道成仙。道經云:“萬物是未悟的仙,仙是已悟的眾生。”我們具有道性,未來終當成仙,生命的價值崇高之極。今我們幸得人身,應努力為善,清除妄念貪欲,充分發揚善的本性,達於仙的境界。

第二,要從道行的立場來看人生。世界的美醜、人生的苦樂,皆由人的行為所招致。人身、口、意,可以為惡,也可以為善。為惡者,意念上的妄念、貪欲、恚怒邪思;行為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綺語、兩舌、欺誑。為善者,意念上的不淨觀、慈愛觀、承負觀;行為上的戒殺、為善;語言上的真誠語、關懷語,和氣語。而這些善惡之行,在於人之一念之差,故而祖師告訴我們要淨化意念,創造我們美好的人間仙境。

第三,以承負的立場來看人生。承負,以承為前負為後,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其特點是負由承生,事待理成,所應之承,必有所應之負。人生的承負有善惡兩面,做善因獲樂果,做惡因獲苦果,承負通於後世子孫。如現在的境遇美好,固不必躊躇滿志;如過去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由於過去先人和自身前世行善使現在的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繼續行善,未來必然困苦,由於過去做惡使現在的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鑑承知負,對於我們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道教的人生觀基於道教的承負觀,這種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了解承負觀,要我們止惡揚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中最美好的本性。若人人能如此,則世界也就會轉化成人間仙境了。

道教的承負觀,縱橫無窮的宇宙人生,包括無盡的空間與時間,其中的錯綜複雜,千頭萬緒,除了具有真實智慧的神仙、聖人之外,我們凡夫很難窺其奧妙。就好像拆開一台電視,裡面的線路千條萬條,除專業人員了解它,又有誰能了解它的原理呢?道教的承負關係,猶如一條永不停止的河水,又怎麼能從中截斷來觀察說明呢?每個人期盼人生充滿遠景美滿,就要破除心中的種種妄念,建立起清靜無欲的完美心理。道祖淳淳告誡我們:“萬事萬物都具有神仙之悟性,只是人們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能得道。”要人們積極主動自覺行善,因為這些善行仍然在來日會有好的收穫,人生難得,千萬不能玩物喪志,頹廢灰心。

世人皆知,一個人不能沒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有意義。道教的人生目標是修成一個人格完美的人——神仙。道祖說人人皆可成仙成神,這在道教中是一個共識。所以,有道教承負觀的人,內心必然對於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具道教承負觀者明白,每個人,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優於今日之我,明日之子孫必可優於今日之子孫。

故一個人樹立道教承負觀後,利益眾多:

一、可以使人們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道教承負論詳盡剖析宇宙人生問題,目的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有悲觀和樂觀兩種。悲觀的人認為人生短暫,精神空虛,人活著就是在等待死亡。樂觀者認為快樂過日子,但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慾、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可他們也無法知道真正的人生。而道教的人生觀,它既不屬悲觀,也不屬樂觀,我們就用儒家的“中庸”來稱它,又稱為“中觀”。

什麼叫“中觀”:既不哭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噩地虛度生命。它能用凡人未有的智慧目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惱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實性,把握人生的準確方向。當然有人認為道教是悲觀消極的,因為它倡導“無為不爭,物我兩忘”。其實,道教承負觀只是不“諱疾忌病”,根據承負法則直言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世人都知道,人生時常充滿著苦惱。世界哪一樣是真實永恆的呢.道教的承負觀,首先要認識人生是苦惱的人生,然後分析這些苦惱都是自己無知貪欲招來的,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因此,人人都靠自己去克制自己的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要度自度人,利己利人,多為別人服務,行十善道。道教承負觀者深信:要想自己和子孫後代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萬物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得到幸福快樂。

二、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道教在“否定”人生一切後,使人不會盲目地貪戀、追求,這樣才能積極地為社會服務,高當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道教承負觀又認為萬物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天地是大宇宙,而我是小宇宙,小宇宙生活於大宇宙之中。因此,要犧牲小宇宙(我),完成大宇宙,不能自私自利,要為大宇宙中的萬物而奉獻自己(有慈愛和同的精神)。

道教反對命運操縱於他人或神之手中,認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當或後代子孫承擔。所以,人人要刻苦耐勞,積功累德,為了明天,為了子孫,必須獻出我,獻出今天。道教勸人要“少思寡欲”,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道教要人“無為而無不為”,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

三、可以淨化世人心靈。

每天打開電視、報紙,總看到一些人犯了“殺、盜、妄、淫、貪”的新聞。在這些犯罪人當中不會有一個真正的道教徒,因為真正的道教徒會嚴守五戒的,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仙之首基。承負論告誡眾生,要想做“人”,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此次暫且不論下世如何,只看眼前。人不殺生,社會上不會有殺人犯;人不貪,世界上不會有戰爭;人不偷盜,生活裡不會有小偷;人不邪淫,社會上不會有破壞家庭倫理的人;不妄語,社會上不會有詐騙犯。

四、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人生。

1.恬淡自然,常應常靜,不生煩惱。
2.在生活當中仿效學習水的善德,對人接物學習水的涵養和和氣,能隨處而安,貞靜自守。
3.對待人生的各種問題,能依道教的教理得到合理和圓滿的答案。
4.對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保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篤信承負,培養自己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最終,道教承負論絕不會放棄對自我、對萬物、對眾生,乃至對整個人類生存的宇宙美好的期望,只要堅持“生活道教”思想,人生是幸福的,前途是光明的。

(清陽道場)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3 15:3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