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15|回覆: 0

[其他] 《雲笈七籤》中的道教慈愛思想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21-11-29 00:33:19 |顯示全部樓層
《雲笈七籤》中的道教慈愛思想

道教將慈愛作為其教理教義的核心內容,以及戒律的倫理規範,大力倡行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宗教、哲學、倫理、藝術、風俗乃至政治與社會均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當今社會各界重視、研究並弘揚。



《雲笈七籤》成書於北宋時期,因宋代所編纂的三大道藏(即《寶文統錄》、《大宋天宮寶藏》與《政和萬壽道藏》)今已不存,而《雲笈七籤》乃張君房輯自《天宮寶藏》之原藏,保存了不少宋代以前的道教經典和史料,歷來為道教界與學術界所重視。1

《雲笈七籤》卷十三「三洞經教部」輯有《太清中黃真經》「並釋題」,其云:

中黃者,中天之君也。真者,得無為之身也。經者,為大道之徑也。九仙君撰,九仙者,天之真也。其位最崇,下管八天,上極真位,顯兩儀之成形。然大道之人,苞裹萬景,含養天地,以慈愛為百行之源,以眾善為資身之本;廓然洞達,存不舍之根;總察萬行,無棄絕之智。是以出五明殿,入中和宮,放無極光,洞無極景。及與黃人論無極之義,顯分聖教,須知無中不無,欲悟玄元,先了義趣。2

《太清中黃真經》,又名《胎藏中黃經》或《胎藏論》,《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題為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為道門成道養生之要籍。該經首重為大道之人,認為道門修行者,當悟無為之玄旨,入大道之門徑,方能廓然洞達,總察萬行,包裹萬景,含養天地,不但要了「無極之義」,還須悟知「無中不無」之義趣,方能修道成真。而若要達此修道境界,修道者的所有品行和信念之中最為重要者即為慈愛。《中黃經》明確開示,「以慈愛為百行之源,以眾善為資身之本」。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精心考察了人們的認知與行為之間的關係後認為,具有覺知的人一旦形成某種思想觀念,他的所有行為都將會由此思想觀念所制約和決定。在這裏,思想觀念是決定人們人生方向的準則和奠定人生行程的基礎。既然《中黃經》將慈愛定為「百行之源」,是修道者全部信仰生活與修行實踐的本源,將慈愛視作道門修行的核心靈魂與至尊品行,由此規定了道教修道行為的方向和本質,於是太上有言,「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而《度人經》倡行「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悲天憫人的慈愛心懷,廣度世間苦海輪轉之人,則中國道教之特質,不僅因修道長生而有神仙道教之譽稱,而且因具慈愛之本質應有慈愛道教之「常名」。3於是自《道德》達於《南華》,由《南華》通於《中黃》,道門遂由慈愛而「觀家國」,由慈愛而「黜聰明」,由慈愛而「忘禮樂」,由慈愛而達「坐忘」,由慈愛而「同於大通、與道合一」,由慈愛而「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如此在天則能泛愛萬物,在地則能濟世度人,《中黃經》在此實以慈愛之常名向世人昭示了道教修行的宗教指向和信仰特質。



道教不僅以慈愛為修道百行之本源,而且將慈愛納入道教戒律,制定嚴格的宗教律法,作為道門皈依者必須持守的修行規則。《雲笈七籤》卷三十九「說戒」條有「修齋求道當奉十戒」:

第一戒者,心不惡妒,無生陰賊,檢口慎過,想念在法。第二戒者,守仁不煞,愍濟群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第三戒者,守真讓義,不淫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無放蕩,真潔守慎,行無玷污。第五戒者,口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忠直,不犯口過。第六戒者,斷酒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無犯眾惡。第七戒者,不得人勝己,爭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第八戒者,不得評論經教,訾毀聖文,恭心承法,恆如對神。第九戒者,不得斗亂口舌,評詳四輩,天人咎恨,損傷神氣。第十戒者,舉動施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4

宗教戒律實為信仰者修行持守的律法規定,一旦受戒,只能嚴格遵守,不能違背,否則視為違戒,違戒者將接受程度不等的懲戒處罰,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其懲罰極為嚴厲。因此有人認為,宗教戒律是介於硬性的世俗法律與軟性的道德規範之間的特殊行為規則。道教創始之初,首重道誡,初有「老君想爾」之三行九條與二十七戒,《雲笈七籤》卷三十八言:「九行備者,神仙;六行備者,壽;三行備者,增年。」對「想爾戒」的修行階位和效果做出了具體闡釋。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於明代撰有《道門十規》,明確規定修道之士,「必以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將持守戒律作為道門修行之首要法門。《雲笈七籤》所列十戒,當為唐宋道門所立,5其內容涉及自身修養、待人接物、愛護環境與社會公德等多方面,而將「慈愛廣救,潤及一切」置於十戒前列,已將道家的慈愛觀念、隋唐道教的修行核心轉化成為道教戒律的重要規則,從而在宗教律法的層面將慈愛提升成為道門修行者必備的信仰素質與戒律規定。如此則在《雲笈七籤》的記述中,慈愛不僅具有道教信仰者修行的內在自律性質,而且還具有宗教律法的外在他律規定。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申明大梵之理,為三洞諸經之首。其開卷即為元始天尊普召十方無量數眾仙真,敷演大道,其云:

元始即於寶珠之內,說經都竟,眾真監度,以授於我。當此之時,喜慶難言。法事粗悉,諸天復位。倏欻之間,寂無遺響。是時天人遇值經法,普得濟度。全其本年,無有中傷。傾土歸仰,咸行善心。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娡,言無華綺,口無惡聲。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經始出教,一國以道,預有志心,宗奉禮敬,皆得度世。6

《度人經》被稱為眾經之首,宣揚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體現了道教重視人之生命與拯救天下蒼生的濟世情懷。開卷所言,實為道教靈寶派將其神仙信仰的宗教修行與太平社會的理想相結合而做出的描述與展望。據該經所述,元始天尊於始青天中,召聚十方天真大神、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講經說法,先後宣講十遍,遂使一國男女耳皆開聰,盲者目明,喑者能言,跛疴起行,痼疾復形,發白反黑,齒落更生,老者反壯,少者皆強,婦人懷妊,鳥獸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地藏發泄,金玉露形,枯骨更生,皆起成人。於是一國男女「皆受護度,鹹得長生」,解決了三界眾生的生死大限問題,在物質生命的層面上做到長生不死,此為《度人經》理想世界的第一層次。長生世間以後,更須在修行者的道德方面加以提升和完善,做到「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娡」,不僅在行為上堅決根絕,而且在意識上也不生貪慾、傷害、嗔斥、仇視之心,根除世俗社會的有為之心,在精神境界方面修臻道法自然,是為其理想世界的第二層次。出世的修行在物質生命與精神境界方面成就了自身,但道教的濟世情懷還需由「天上」返回「人間」,將道門的善心善行推行於大千世界,拯救眾生,無量度人,使天下之人不分地域家國,皆能「齊同慈愛,異骨成親」,最終達到國安民豐,欣樂太平的太平世界,是為其理想世界的最高層次。 此即《度人經》通過元始天尊宣講經法而展現的道教理想世界,這一宗教的理想世界可用四句話來加以概括,即生命長久、道德高尚、天下慈愛、世界太平。而其中一以貫之的道教的慈愛特性,不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亦將給予思考如何化解現代社會各種紛爭與衝突的睿智人士以有益的啟示。

(中國西藏網)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3-29 09:3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