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元地官大帝
中元地官大帝寶誥
志心皈命禮:青靈洞陽。北都宮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萬衆。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嶽八極四維。吐納陰陽。核男女善惡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衆生錄籍禍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離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萬罪。羣生父母。存歿沾恩。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
民間“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節。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祭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祭祀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靈享用,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而“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則源于東漢末道教的興起。至唐朝,中元節開始興盛,並相沿迄今。這天,陰間鬼門大開,陰間和人間會聯繫在一個空間中,有主的亡靈會主動回到家中,無主的亡靈會四處飄蕩。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道教有“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三元之謂。是日又為“中元解厄地官大帝”聖誕。而地官赦罪,神明慈悲,救一切罪,度一切厄,出離長夜,得睹光明。萬罪蕩除,冤仇和釋。以懺悔赦罪之法會,增虔誠敬畏之心,消猙獰暴戾之舉,滌淨靈魂,究竟本心。
這天,地官會拿出眾生的薄籍,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畫赦罪免刑。故每逢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廣開宏恩,大赦地獄,由地官負責赦罪解愆,鬼門大開而慈法普施,廣度鬼魂。此日是人們為已故先人燒紙、祭祀以行孝道的重要節日。
廣大善信除了到宮觀參加相關道場外,追思、緬懷先祖最好的方式就是誦經。誦持《三官經》①的功德對於十方善信而言十分重要,因其陰陽兩利,即可回向給亡親,又可以是生者。《三官經》雲:“若有善男信女。皈依三元。齋戒三年圓滿。命道轉誦此經。三五十遍。千五百遍。踴躍懺悔。悔過愆尤(即罪過之意)。
道君曰。即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於是告下。三元天尊。即駕五色祥雲。行九氣清風。至都會府。雲臺山上。放大毫光。廣大惠力。無邊法顯濟民救苦。福應萬靈。諸天升降。除無妄之災。解有讎(同“仇”)之靈。賜千祥之福。脫九厄之難。離三途五苦。癡蠢康泰。削去原罪。拔除冤根。永消愆尤。
父母存亡。沾恩離苦。四生六道。餓鬼窮魂。孤魂野鬼。九玄七祖⑤。未離地獄之中。存亡眾生。杻械枷鎖。囹圄閉塞。於是地官。至七月十五日。即與獄囚地獄受苦眾生。除罪簿。滅惡根。削死名。上生籍。已去提。未去提。已提至。未提至。已結證。未結證。已發覺。未發覺。逢赦除之。”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複生之數。《易經》:“反復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複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七”也帶著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律”、人體有“七竅”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週期,七歲始受教育,十四歲進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複生之局。“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分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向先人彙報並請先人審視自己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三元寶誥
志心皈命禮。唯三聖人。乃一太極。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無量品之褒。紫微清虛洞陰。總領功過。賜福赦罪解厄。溥濟存亡。道冠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