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1-16
- 最後登錄
- 2023-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1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190
- 相冊
- 1
- 日誌
- 3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許曉嵐 於 2021-12-19 08:51 編輯
楚霸王項羽舉的鼎究竟有多重?現代有人能舉起來嗎?
楚霸王項羽舉的鼎究竟有多重?現代有人能舉起來嗎?
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在生活中就已練就了搬運重物、舉起重物的基本技能!
原始社會初期,猛獸橫行人們獲取食物困難,為了獵取食物常常需要搬起或舉起很重的東西,同時為了防範猛獸的侵犯也需要拿起有一定重量的木棍或者石塊進行自衛,這就對人的體能提出了要求,為了增強體質,我們的祖先經常用舉起重物來加強訓練,這就是最初的舉重。
現今,舉重世界冠軍記錄保持者 – 中國選手石智勇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舉重男子73公斤級比賽中,以抓舉166公斤,挺舉198公斤,總成績364公斤奪得冠軍。 其中364公斤的總成績打破了由他自己在2019年9月創造的363公斤的世界紀錄。根據換算過後的秦朝“千斤之鼎”,項羽所舉的鼎,還要比這個數值更高出33公斤。
楚霸王項羽舉的鼎究竟有多重?現代有人能舉起來嗎?
石智勇奪得金牌,同時打破3項奧運紀錄。(新華社)
這裡必須一提的,古代史料在記錄數據時,常有出現「灌水」的情況,而且以春秋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冶金技術能力,「能造多重的鼎」也是個值得商確的問題。中國現存最重的青銅鼎後母戊大方鼎重832.84公斤,陝西出土的春秋淳化大鼎,則重226公斤。
《史記》裡一句「籍長八尺剛請他們可能嗎余,力能扛鼎」。項羽才氣過人,霸道舉鼎,從此享盡數千年崇拜。
不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究竟能舉起多重的鼎?和現代運動員比起來水平又如何?
這得先從春秋、戰國至兩漢的幾百年裡,這項火遍當時中國的「舉鼎」說起。
「舉鼎」權力身份的象徵
在中國歷史上,鼎一直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國家權利的象徵,也代表著青銅時代,中國冶金技術的最好成就。
「鼎」是當時用於煮食的大鍋,有「三足兩耳」和「四足兩耳」兩種類型。它同時還是祭祀時的禮器,不同身份的諸侯用什麼樣的鼎,都有嚴格的界定。當時,青銅鼎的身價十分昂貴,絕對不是一般普通家庭能擁有的。
因此「舉鼎」也成了一項「貴族圈」里的頂流運動,也衍生出了三種舉法,一是用橫木穿過鼎的兩耳,再手抓橫木舉起來。二是兩個人各舉橫木一端,把鼎舉起。最厲害的是不用橫木,直接用兩手硬生生把鼎舉起來。
「舉鼎」在春秋、秦漢年間,是權力身份的象徵。舉鼎對於擁有神力者而言是一件顯赫的事情,然而普通人接觸不到鼎,只有真正地位顯赫並且有機會擁有天下的人才會去舉鼎,以彰顯自己的雄心壯志。
叱吒風雲的舉重人物
在春秋、戰國時代湧現的叱吒風雲的舉重人物中秦武王贏盪的名字無疑最為後世人所知,為了選拔合格的士兵,秦武王將舉重引入軍中作為選拔士兵的條件。
史載秦武王身高體壯臂力驚人,喜武好鬥,愛與人鬥力助樂,這鬥力其實就是現代的舉重運動。
一次秦武王帶著幾個當時名震一時的大力士,一起去舉一個叫龍文赤鼎的青銅器。但是,秦武王舉起龍文赤鼎之後,突然手臂發麻,大鼎從他的手中脫落,砸到了秦武王的腳上,不到半夜就痛死了。為此而喪命的秦武王可以算是喜愛舉重運動的最早的國王了。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是這樣記載的「王與孟賁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說」這就是有名的『舉鼎絕臏」的典故。
楚霸王項羽舉鼎有許多的說法,有震懾群雄的威猛型,扛鼎很是輕鬆,而且是那種舉起來還要繞場一周,才會放下的。
鼎這個東西並不像槓鈴那般著力,但一個人能隨隨便便使用百斤武器用作打鬥的話,三四百斤的東西舉起來還真的用不了多大力氣。古時為將者無事時,都喜歡打熬氣力,就多是舉重一類。
項羽舉鼎的壯舉在正史上有記載。相比較秦武王的失敗,項羽正是舉鼎成功,才成就了自己的威名,被評價為羽之勇千古無二。
崇尚力士的社會觀念
在古代說到力士,人們首先會聯想到舉重,因為只有那種力大無窮的人,才能舉起常人不可能擎舉的重量。
《論衡・效力》中對壯士和儒生之“力”作了這樣一番比喻:“夫壯士力多者,打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達疏通。故博達疏通,儒生之力也;舉重拔堅,壯士之力也。”對於壯士而言,他的身體就是他的資本,他的力量展示也往往表現在舉重方面。所以,中國史籍在談及大力士時,首先要評價他的舉重能力。
在中國古代器物造型中,我們常可看到力士托舉的支撐部位,表明古人對力士的崇尚和信賴。這些力士托舉的器物造型,傳遞著舉重運動的影像。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立架的關鍵部位上,就塑造出了銅人舉重托架的精彩形象,6個舉重銅人分別支撐編鍾立架,反映了先秦時代崇尚力士的社會觀念。
古人在練習舉重時,首先選用鼎作為舉重物。商周時期的鼎用青銅製成,大小不一,輕的幾十斤,重則過千斤,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力扛舉不同重量的鼎。力士抓住鼎的雙耳,舉過頭頂。
唐代以後,舉重內容趨向多樣化,人們經常使用石製器具來練習舉重,也有人利用現成的石碑為舉重器物。宋朝出現了舉重用的石製器械,有石鎖、石球、石墩等器物。舉石鎖、擎石球、掇石墩等成為老百姓傳統的體育鍛煉活動。石鎖取形於古代銅鎖,將石塊中部鑿空,留出一條適宜用手抓握的石柄,可用單手或雙手進行練習。石墩是將較大的石塊打成墩狀,用於抱舉訓練。石球呈圓形,很難持舉,練的是一股巧力。
最終成為了明清武科考試的基本科目:考生們的力量考試里,要先舉八十至一百二十斤的鐵刀,單舉起來還不算,必須要前後胸舞出花來才行。然後是舉大石,分為二百斤至三百斤的不同型號,必須要舉起來「上地一尺」才行。
「舉重」項目不斷更新花樣
古代關城門要使用特大號的木門栓,叫作“關”。城門門栓甚重,一般需要多人共同舉放,只有力量超群之人,方能獨舉門栓。早在春秋時期,舉門栓就發展成一種舉重運動,人們稱其“翹關”。
據說孔子是最出色的翹關者。《列子》卷八雲:“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北朝時期,翹關作為一種能力,被當作了軍人招募的遴選標準。唐朝初年遴選禁衛軍,開始把翹關當作考試項目,並特別強調翹關舉重的次數。
自唐太宗之後,武將選拔,離不開翹關測試。唐高宗初幸洛陽時,曾詔令官吏舉薦軍事人才,標準是“勇冠三軍,翹關拔山之力; 智兼百勝,緯地經天之才”。《全唐文》女皇武則天非常喜歡舉重運動,她在設計武舉科考項目時,專門把翹關加進去。讓舉重成為檢驗武人能力的標尺。
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國古代舉重的發展,同武術、摔跤、射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這些都是古時習武者的鍛煉內容。因為那些使用重兵器的人,必須有著過人的體力。因此,舉重乃是他們必練的一種項目。
古代科技條件下,一支軍隊的力量水平有多重要?春秋年間的孫武他苦心打造的吳國軍隊,就是「以多力者五百人,以為前陣」,靠著一群大力士打頭陣,創造了五戰五勝滅楚的戰場奇跡。
戰國年間的軍事家吳起就主張,一支強大的軍隊裡,必須有「力能扛鼎」的勇士。
宋元年間隨著盔甲的進步,普通步兵的盔甲重50斤以上,沒有這種能力的別說打仗,戰場上走兩步就要趴下。
因此比起春秋、戰國至秦漢年間,只是流行於貴族階層的「舉鼎」來說,中國歷代軍事家們費盡心血開動腦筋的事,就是怎樣用高效的方法,在軍隊裡普及力量訓練,所以才有了從「舉鼎」到「翹關」,再到「舉刀」「舉石」的演變。
歐美有龐大的舉重人群
秦漢楚國年間的千斤,換算為如今大約是220公斤—250公斤。如果項羽所舉的大鼎,説是“千斤”,是誇大鼎的重量,以達到突出項羽力氣大的效果,實際估計當時大鼎重量在800斤左右,按照漢朝度量衡,換算到現代還不到200公斤。
對現代而言,雖然200公斤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舉重運動員經過鍛鍊方法還是能夠用抓舉,挺舉的方式舉起。
舉重在中國是一個很小眾的運動,雖然中國有世界最頂尖的舉重運動員,但這項運動卻沒有在中國普及開來。相反的,在歐美許多國家沒有中國那麼多的奧運舉重金牌,卻有著龐大的舉重人群,練習舉重的人數甚至超過籃球和棒球。
舉重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比賽,舉重技術中的高抓、高翻、下蹲翻、挺舉、抓舉,每個動作都比一般健美體系或者力量舉體系的訓練動作要難上許多。在舉重這樣的運動中,力從地起,下肢發力,軀幹傳導,同時動作節奏還要保持連貫和精確,它是技術和力量的完美結合。而且它對軀幹的穩定性要求極高,歐美國家從青少年時期通過練習舉重增加軀幹的穩定性,防止各種與脊柱有關的體態問題。
舉重技藝對身體協調性要求極高,不同肌肉群在不同動作階段的發力要先後協調,原動肌、協同肌、拮抗肌和穩定肌的發力也要協調,不同階段的體育節奏也要發力協調。合理的舉重訓練,是能夠極大地提高身體素質的,並且遠沒有許多人想像的那麼容易受傷。
相關閱讀:
旺扎上尊果然 非同凡體
拿杵上座 鑒別聖凡相關文告彙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