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9-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30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740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股60年 歷經主力法人時代到全民參與
中央社 2022/02/06 10:55
台股60週年專題1(中央社記者潘智義台北6日電)台灣證券交易所至今年2月開業60週年,台股上市公司從最初的16家擴增至960家,單日成交金額從人工撮合年代曾出現一天成交量僅新台幣數十萬元,到2021年散戶瘋當沖航運股,最高創下7828.25億元的歷史紀錄,其中經過不少制度變革及市場力量的變動過程。
台灣證交所成立於1961年10月23日,並於1962年2月9日正式開業,首任董事長為辜振甫。台股最早上市的16家公司當中,台泥、台紙、農林、工礦4家公司是首批掛牌上市公司中的骨幹公司。
台股首批掛牌上市僅16家公司 至今挑戰千家大關
政府於1953年推動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措施,當年以實物土地債券及4大公營事業台泥、台紙、農林、工礦股票強制收買地主耕地,也讓這4家首批上市股票在掛牌上市前就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而其龐大的土地資產,也往往成為市場炒作「資產股」的題材。
台股在過去發展歷程中,曾出現許多主力大戶參與其中,主力時代的股市大亨,雖不像財團大老板的富可敵國,但當年在台股「喊水會結凍」的實力,仍讓人咋舌。
主力時代叱吒股市 四大天王喊水結凍
華隆集團老闆翁大銘就曾經是台股市場主力,不但在商場及股市叱吒風雲,更因熟識許多立委而有「華隆幫」的稱呼。為了迴避自身官司糾纏,翁大銘在1992年打著為數百萬散戶股民爭取權益旗號,選上立法委員並擔任警友會長。
但由於賤賣股票給特定人卻引發華隆案,華隆紡織更在2003年倒閉;而號稱台股四大天王之一的市場主力雷伯龍,即因翁大銘涉華隆案,連帶資金周轉不靈,爆發鉅額違約交割。
台股市場主力四大天王還包括「威京小沈」沈慶京,中工、中石化都是他的事業版圖,台北信義區超越傳統建物設計的豪宅案「陶朱隱園」就是他的代表作;而多年前被元大證券合併的京華證券、賣給外商的京華投信原本也都是他的事業。
隨著台灣經濟成長及資金流向股票市場,台股股價指數從1986年約1000點,至1988年突破8000點,買股票已幾乎成為全民運動。
面對股市飆漲不止的現象,1988年9月24日,時任財政部長郭婉容宣布1989年起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造成台股無量下跌19天。每天一開盤投資人面對的就是全部綠油油一片、上市公司股價全都跌停板「靠邊站」,開盤至收盤一價到底,交易全面窒息,是台股最黑暗的一頁,郭婉容因此在抗議聲中請辭財政部長職務。
台股四大天王之一的「阿不拉」游淮銀,在任公職期間投資股票賺大錢,後來更擴大投資經營證券商;雖然幸運在課徵證所稅造成台股連續重挫前出場,但1990年2月12日台股衝上12682點高點後崩跌至2485點,游淮銀卻未能全身而退。
此外,本名邱明宏的「榮安邱」也是當年台股四大天王,本身是廚師,傳聞因開餐廳結識名人,消息靈通,開始在台股大吃四方,也是四大天王唯一全身而退,離開股市。
另外,鄭楠興也是台股主力大戶之一,喜好交友,他曾入主台灣日光燈公司,成了上市公司老闆,但後來決定淡出股市,現在成為金山財神廟的「廟公」。
而歷經主力時代,許多當初因資產股題材曾風光一時的紡織股華隆、中紡、新燕,以及食品股台鳳、久津及營建股順大裕、三采、尖美等陸續下市;而最初第一批上市的4家骨幹公司中,工礦也因經營不善、財務出現危機而下市,台紙則是大股東家族決定私有化,以每股20.8元收購所有股權,在2020年6月1日下市。目前僅剩台泥及農林屹立不搖,並積極尋求轉型。
三大法人資金雄厚 左右市場成多空指標
台股在進入法人主導階段後,主力操控台股的情況已逐漸式微。依金管會資料顯示,台灣資本市場引進外資投資國內證券,最早可溯及1967年5月行政院發布「引進華僑及外國人投資證券實施辦法」,但1982年行政院核定「引進僑外資投資證券計畫」,分3階段循序引進僑外資金,正式確立有關外資投資台灣證券市場整體管理政策及架構。
第一階段開放外資投資台股為1983年5月至1991年1月,開放國內投信公司在海外募集資金投資台股,並由中國國際商銀等6家銀行設立台灣第一家投信公司,取名國際投信。
第二階段自1991年1月至1996年3月,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QFII)投資國內證券;第三階段自1996年3月至2003年9月全面開放不具專業資格的一般境外法人及自然人(Non -QFII)直接投資國內證券,此一變革使外國投資人已可全面直接投資台股。
2003年7月9日政府進一步宣布取消外國專業投資機構投資額度30億美元上限、兩年內匯入資金期限限制。新制讓外資大舉投資台股,且無金額上限,由於外資、投信基金及證券商自營部的操作資金龐大,除了直接影響個股股價,買賣權值股更牽動指數漲跌,因此外資、投信、自營商三大法人進出動向、金額及標的,至今仍是每天市場關注的焦點。
為健全市場交易及增加投資管道,證交所於1994年實施信用交易資券相抵的當日沖銷交易制度,1997年開放網路交易,以及2001年股市延長交易時間至下午1時30分,與國際接軌。
此外,台股市場也增加更多投資標的,1997年開放認購權證、2004年推出台灣50ETF、2011年首批55檔牛熊證掛牌上市;其後在2020年4月28日改採逐筆撮合、10月26日推出盤中零股交易制度,均進一步擴大投資人的參與規模。
台股開戶數攀升 螞蟻雄兵推升多頭走勢
回顧1990年台股飆升至12682點歷史新高,當時開戶數約503萬戶;時隔30年、歷經逾萬點的高低震盪,儘管外資近兩年賣超台股近兆元,但在散戶發揮螞蟻搬象的實力推升下,到2020年不但突破12682點,更在2021年攻上18000點,再創歷史新高。而至2021年底,台股市場開戶數已高達1201萬戶,比1990年「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再增加超過一倍。
依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2021年集中市場總成交金額為95兆5156.08億元,較2020年的49兆1825.26億元大增近95%,爆出天量。
台股再現交易熱潮主要和散戶投資人搶當「航海王」、當沖金額飆升有關,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於2021年股價狂飆,航運族群資金比重屢屢突破5成,超越電子股及半導體族群;長榮更創下單日成交101萬6327張天量,個股成交金額高達1415億元,熱度爆表。
由於台股當沖盛行,帶動2021年5月12日成交金額創7828.25億元新高,市場整體當沖比更在5月20日首度超過50%;立法院在2021年12月三讀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修正案,確定當沖交易證交稅減半措施再延長3年,法人預期將有助台股維持交易活絡。
台股無實體股票發行 貼壁紙已成過時玩笑話
台股60年來還有一項重大改變,就是實體的股票不見了,以前投資的股票下市可以自嘲「只能拿去貼壁紙」,現在台北股市交易的股票已完全沒有實體股票,「貼壁紙」已成過時的玩笑話。
依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資料顯示,台灣有價證券無實體發行制度自2006年7月1日起強制無實體發行,至2011年7月29日台股正式進入全面無實體股票的年代,除新發行股票不以實體發行,連已發行實體股票也全面轉為無實體,當年的實體股票現在只能放在股票博物館展覽用了。
走過60個年頭,台股歷經人工撮合走向電腦交易,成交量也急速攀升;上市公司從首批16家上市,1980年達102家,是突破百家上市公司的里程碑;而2000年達531家正式超過500家上市公司大關,到了2022年初已達960家,未來將挑戰千家上市公司規模。(編輯:張良知)11102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