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是“金真演教天尊””還是“"全真演教天尊"
科儀之中,常有一句“金真演教天尊”,然而因歷史輾轉,不少全真派道士在科儀時,不少將它改為了"全真演教天尊",這種現象非常常見。這樣修改後,已經完全改變了原經本義,這樣去做科儀,已經完全變了,自然作用也大打折扣。
首先說說對於“金真”的定義,在《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中寫得比較清楚,解釋“金真朗鬱,流響雲營。”一句時,是這樣說的:
○東曰:金真者,自然之章。梵天神人飛遊太極之上,玄歌無量之音,激爽靈風之炁,拂揚洞章之曲。太和玉女於華都之門而和神人之歌,流響慶雲之宮,故曰雲 營也。
○幽棲曰:金真者,即金真玉光也。此是天尊之身光耳。郁者,光耀也。營者,凝聚也。既泛景大霞之中,故金真煥爛,吟詠洞章之句、雲合煙凝者也。
○少微曰:金真,金簡真文也。昔真文始現結於玄空,瑩發光芒,刻書金簡,故明朗鬱鬱然也。雲營,雲宮也。百玉容堂在玄都龍山之上,言上帝高吟金簡,清音響亮, 流入雲宮。
○玄英曰:金真者,刻金紀錄真文。朗者,真文書字明朗也。郁者,明盛之貌也。雲營者,玄都之內百玉置立容堂之名也。其堂在龍丘山之上。流響者, 將明眾聖嘯詠,響徹雲營宮中,故雲流響雲營也。
這四個注釋中,雖然表達不同,但可以統一簡潔的說,"金真"指的是"金簡真文"。
同樣的,在《洞真太上丹景道精經》中則說:“君於金華之宮,又拜太上玉晨君於七映之房。此二尊君,玉秀虛朗,金姿映苓,圓光蔚於華寢,晃曜激乎八玄。存既畢,叩齒十二通,先三讀金真之祝畢,乃讀上品第四章、次讀第二章、次讀第六章、次讀第三章、次讀第五章、次讀第七章,上中二品合十四章,都畢……,",這裡所說三讀金真之祝,是指的《太素三元君曲素訣辭玉景內真金章》。
另外,上清派的經典中,《上清諸真人授經時頌金真章》大約出於南北期或隋唐,內載金真章十二首,又見於《上清諸真章頌》。
東晉時期的《洞真太微金虎真符》一經,又提到“…此咒奇秘,名曰三天虎書太元上籙。受之者先齋七十日,賚金虎玉鈴,素錦玄羅各三十尺,以為金真之誓,盟于天地不宣之約…”。
從這些顯然可以看出,金真實際上代表的是道教的秘典經文,為了說其珍貴,所以用以“金真”簡指“金書真文"。
”金真演教天尊“,首先要明白在科儀中,通常"天尊"一詞,並不是具體指的哪一位仙真,而是為了起表現與修飾作用的贊詠詞,如《太上洞玄靈寶三十二天天尊應號經》之中,有“至心信禮十極妙光天尊。至心信禮八威結成天尊。 至心信禮玄通道會天尊。至心信禮高虛道運天尊。至心信禮高光運明天尊。至心信禮三華西靈天尊。至心信禮靜定長存天尊。至心信禮至景靈曜天尊….“等。
上述的內容,完全可以抽離出來,去除“天尊”兩字,文句依然通暢,其它的科儀裡還有常見的諸如”常清常靜天尊““道氣長存天尊”等讚歎用法。
在《靈度濟度金書》中有:“某,崇建玄壇,敷陳素悃。金真演教,植萬劫之津梁。玉匱告齋,開九幽之徑路。朱章靈奏。。。“
而《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靈寶玉鑒》《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中俱提為“金真演教天尊”,一個最基本的判斷:靈寶派要比全真派早上幾百年,所以這裡不會是”全真“
在《玄門報孝追薦儀》,其結構是明顯的正一風格,開篇即稱:”恭以金真演教,弘敷拔度之文;玉冊垂科,茂著升遷之法。“
另外的還有《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注》《玉籙大齋三日九朝儀》《上清靈寶大法》《太乙火府奏告祈禳儀》《太上三洞表文》俱是以“金真演教”為准。
另外一個佐證是在《大滌洞天記》中,《大滌洞天記》的作者鄧牧心為宋末元初隱士,居大滌山(今浙江余杭縣境內)洞霄宮,曾與道士孫宗寶合著《洞霄圖志》六卷,實際上《大滌洞天記》與《洞霄圖志》是同一本書,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裡面記載“嘉定十年辛巳三月,道士白玉蟾撰”演教堂揭扁法語“中有”以吾教之當興,與名山之不朽,方玉燭應天之日,政金真演教之時。",
總的來說,以上資料完全可以推定,古代用的是“金真”而不是“全真”,一來此詞來源非常久遠,二來多本不同的著作出現,如果都是抄錯的可能性實在太高。
而在後世全真派中,所言“全真演教天尊”,實際上是奉丘長春為全真演教天尊,龍門弟子又常以"全真演教龍門承律第XXX代弟子"自稱,然而如果用於科儀,則不合于古法,因為其意義已經完全大相徑庭了。圖文源自互聯網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