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不做法會
僧旻法師,俗姓孫,南朝梁代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梁代成實宗人才輩出,開善寺智藏、莊嚴寺僧旻、光宅寺法雲,被譽為梁代三大法師,受到朝廷的護持,其中僧旻以利根辯才,名聞朝野。
僧旻幼年父母雙亡,七歲在虎丘西山寺從僧回披剃,學習五經。十三歲隨僧回離開都城,居於白馬寺。十六歲時,僧回圓寂,移往莊嚴寺,後四處參訪善知識,精研教理。三十歲時,已學通三藏,闡發精微。
他待人慈悲,為教熱誠,所修復的寺院、重塑的佛像、助印的經書及放生的魚鳥,可說不計其數。當時習慣在做過此類福事功德之後,必啟建法會(齋會),名曰圓滿,可是僧旻從來不做這類的法會。
他的僧信四眾弟子後來忍不住建議道:「師父,您所做的功德很多,為什麼不做一次大法會呢?」
僧旻答道:「一切功德,發乎本心,不尚虛假,何必集合群眾,講究排場呢?」
弟子們又問:「不做大法會,往昔所做福德,能夠圓滿嗎?」
僧旻答道:「求福修德,不必然非做法會不可,況且一般法會,很少如法合理。為了辦一次法會,得費心籌備柴、米、菜、炭種種之物,洗滌踐踏眾多微蟲生靈,有悖慈悲之理。再說辦大法會,若得攀緣富貴權勢,卑躬屈節,以求其慷慨出資,不免有失僧格,倒不如不做法會!」
梁武帝大通元年(五二七),僧旻示寂,世壽六十一歲。
釋初參曰:今日的佛教界,大小寺院所舉辦的大型法會,一年數起。寺院以法會營生,信徒亦以參加法會為學佛之道,嗚呼!法會之盛,果與佛教有益耶?寺院不弘法布教,信徒不聽經聞法,佛法豈能利益眾生?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