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南-後港 天后宮】
相傳清雍正五年(1727),泉州反清志士謝志騰,奉請天上聖母(二媽)駕船來台,居住鹿港三年,見清兵戒備深嚴,宿願難深,乃轉船後港,擇地今廟西開設武館。乾隆八年(1753)揭竿起義,兵拜被執,遺留聖母壇一處,由於天上聖母威靈顯赫,聖母壇成為全庄信仰中心。嘉慶九年(1804)重建廟宇並更名聖母宮。
咸豐初年聖母宮重建,並增祀池府千歲、中壇元帥和福德正神。「聖母宮」原是港東、港西、台潭、頂潭、謝子寮、後港腳等部落信仰中心,咸豐年間後港西信眾因祭祀糾紛,以擲筊方式分得池府千歲與福德正神,並建廟唐安宮。從此後港西、台潭、頂潭屬唐安宮祭祀圈,後港東、謝子寮屬聖母宮祭祀圈。大正九年(1920)聖母宮重建,並更名為「天后宮」,民國五十二年(1963)再度重建廟宇。今廟貌則為民國88年(1999)動土興建,民國90年(2001)入火安座,民國九十二年(2003)慶成謝土。
慈天海母
相傳慈天海母在世時名作「吳伴」,清朝末年人,生於台南七股頂山村,自小聰慧好學且天資稟賦,可惜在二八年華不幸早歿。台灣受漢人父系社會觀念影響,有些早夭或是還沒結婚就過世的女生,無法享有家中香火,只能成為孤魂野鬼,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冥婚」。於是家中長輩不捨吳伴的魂魄在外遊蕩,便助其冥婚,最後嫁到後港的陳家。
吳伴因通讀醫藥學,雖無肉身但只要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就會顯靈救世。許多神蹟的展現也讓吳伴的名聲越來越大,許多人開始會前往陳家佛堂問事,吳伴也不吝於濟世救人,但隨著每天找到陳家佛堂的人也越來越多,陳家也希望吳伴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便開始考慮助其落公入廟。
陳家人想起後港天后宮的老三王先例,便詢問廟方是否能一旬老三王落公的模式讓吳伴能入廟享祀香火。廟方早有耳聞吳伴的靈顯盛名,但困於吳伴當時尚不是正神,於是便請廟中的老二媽出面主持。
老二媽見吳伴心懷慈悲,且素日救苦扶弱、行善積德,便提議要收吳伴為徒,並帶著吳伴到台南東嶽殿找東嶽天齊仁聖大帝替吳伴封號,嶽帝爺見吳伴天資聰穎、慈悲為懷,也期許其將來能慈悲與天海般寬闊、成就與天海般壯盛,於是賜名為「慈天海母」,又稱「慈海媽」。
後港天后宮
台南市七股區後港里3鄰港東5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