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38|回覆: 1

[其他] 山中何須訪隱者,自有真境自逍遙!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22-9-30 01:00:04 |顯示全部樓層
山中何須訪隱者,自有真境自逍遙!

35-1.png


1

小學課堂上學習過賈島的一首詩作,名《尋隱者不遇》,其寫道:「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詩的字面意思簡單明了,是在講作者去尋訪一位隱士,不想隱士卻到深山之中採藥去了。侍奉隱者的童子說,只知道師父在山中,但卻有雲遮霧繞,無法尋找到隱者行跡。

初學此詩時,總是會為作者這一趟白白辛勞感到遺憾。年少時,讀不明白「隱」的境界,也就難理解文字背後的情緒。作者賈島也曾是一位修行人,此番行程雖然沒有得遇隱者,但字裡行間卻透露出已得的心態。尋隱者,他究竟想要求得的是什麼呢?

在中國古典文化傳統中,隱逸之士一直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若究其源頭,大概仍然要回溯到老子和莊子身上。

老子提倡「小國寡民」,他嚮往著一個與世無爭的、「民至死不相往來」的政治圖景。《史記》中記載,老子見「周之衰」而騎牛西去,自此後不得其蹤。

莊子更是用了大量的文字描寫了諸多世外隱仙的形象,如「肌膚若冰雪」的姑射山神人,又如形似枯槁、心似死灰的南郭子綦••••••他們或超越於世俗,使世間人心生嚮往,由此開啟了千年尋仙之旅的源頭;又或者,他們的言語行為超越了世人慣常的認知,甚至被人們嗤笑,但卻獨悟玄機,身雖在塵而神已游太虛。如此等人,都是逍遙之大隱者。

所謂「隱」,可以分出兩層意思:其一曰身隱,即脫離塵俗世界,身歸深山老林,希望用更接近於自然的方式求得人生真境。其二曰心隱,即雖然身在塵俗,但心性卻不染世間污濁。

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提到「論離凡世」,其曰「身如藕根,心似蓮花,根在泥而花在虛空矣!」身隱與心隱雖有境界不同,也不過是求證逍遙之道的不同階段。

35-2.jpg


2

修行路上,每個人都渴求安放自我的身心與靈魂。在世人看來,隱者不憂天下、不恤己身,獨得與自然相映成趣的妙處。這一典型形象是很多得志與不得志文人們的終極人生理想,於是尋隱者就成了常說常新的文學命題。

了解這一背景後,再去讀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其實是可以得出另外一重境界的。賈島曾因生活窘迫而出家為僧,後得遇韓愈提攜,也曾做過幾任小吏,卻也終無大用,至死也無法實現心中更大的抱負。

大凡文人不得志後,或是尋找「終南捷徑」,或者寄情山水,這兩者都離不開一個「隱」字,所以古人尋隱者的行為,也有心理療傷的意味在其中。

當面對世外逍遙之人,再聆聽那風淡雲輕之語,自己在世間所受的磨難便都可以暫時放下。一旦心中沒有了負擔,身體上的本能感官就會無限擴張,也就更能悟出自然逍遙的真境界。

所以,尋隱者的目的往往不是在於「隱者」,而是在於「尋」。隱者只是一個代表,是逍遙情志的象徵,唯有「尋」才能把自己不堪疲憊的身心從現實泥沼中挖掘出來。

真正的道之玄妙,不是聆聽某位隱修之人的隻言片語,而是隱藏在畢生不懈體悟的過程中。可惜的是,人們總是被一葉障目,心心念的只有隱者,卻不知尋道、證道乃是得道的必要前提。

35-3.jpg


3

「尋」的過程,恰恰是自我證悟的階段。遇不遇見隱者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明曉山中雲深,同時也見得到林間月明。

再反思世事大夢一場,幾番爾虞我詐、起起伏伏後,幾人功成?幾人骨枯?孔尚任在《桃花扇•餘韻》中哀嘆說:「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看飽興亡之後,仍不免塵歸塵、土歸土的結局。人生之「尋」,是要從無常變化的百態中尋到恆常之道,是要求得超越一切的終極大道。然而,進一步追問,這場尋求本身不正是另一種執迷不悟嗎?

道祖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教提倡不執著於有、不執著於無,同時還要不執著於「執」。

天地萬物的造化本是自然之理,萬事萬物各有本性、各有因緣,過於強調現實的種種境遇與人生理想之間的反差,這仍然是把自己困束在物質世界之中了,一切行為和想識還是受到了欲求的牽引。

既然大道自然,那麼人生也應該各歸於其本性。在須臾世間,死生都不過是一場循環,又何必為了紅塵瑣事而驚擾了淡然情志呢?

若一定要對比,那還是蘇軾看透了這一切浮光。他在《前赤壁賦》中寫道:「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這一問,真是對不得志者的尋隱行為的質疑。只因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皆是造物者之無盡藏,天地萬物共得其適,哪怕是持有白雲自愉悅,亦可得一份逍遙與洒脫。

這份白雲,不只是在山上,更在每個人的心中。所以尋隱之事,能否得到隱的境界,不是依憑于山水,而是仍要立足於我們各自心中的朗朗乾坤。心中萬里晴空,又何懼世態變化詭譎!

(道學)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22-9-30 09:53:10 |顯示全部樓層
感恩大大分享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19 09:3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