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706|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白話佛法》學“中觀” 習“唯識” [複製連結]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10-17 00:14: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文最後由 红花 於 2025-4-6 04:46 編輯

(一)
在人間有人關心你是緣,無人關心你也是緣。也就是説,每個人在人間有很多人關心他,那麼這個人是有緣,那麼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擁有着緣,隻是逆緣。所以,不要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被人冤枉,知己難尋啊,你不如自己想一想,你有沒有同體大悲?師父跟你們講的每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地去想一想,經常有同體大悲的人,他就不會有很多的抱怨,他就會順着逆緣找到善緣。

同體大悲是什麼?就是人傷我痛,用現代話説就是換位思考。所以,知人苦啊,會開悟,這都是師父講的。你隻有知道人家苦了,你自己才會開悟啊;看到媽媽生癌症了,就會想到她爲什麼會生癌症,那是因爲她沒有學佛,過去吃了很多活海鮮,就沒有菩薩保佑啊。因爲人在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感情上順利了,事業上順利了,覺得自己什麼都很順利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就開始迷惑了,用現代話説,就是人不能被順利衝昏頭腦。

師父跟你們講,我們凡事不要常以爲自己是對的,長期這樣,自己就會害死自己,所以要學會自性皈依,之後,你要有覺悟,你的心要正,而且本性要幹淨,那麼你就邪迷不住。什麼意思呢?邪噁的唸頭,迷惑的思維,都不會常住在你的心中,也不會生出來,所以要正。


(二)
我們做人要少欲知足啊,欲望越少的人,越能知足。我很知足了,我今天有一口飯吃,我感恩啊;我今天有個地方睡覺,我感恩啊;有這個人間讓我來學佛,讓我從這個人間能夠直接進入四聖道或者西方極樂世界,那我要感恩啊,一切都在感恩中。在感恩當中,你才能自性皈依。所以,少欲知足,能離財色。

自心皈依正,唸唸才能無邪見。自心皈依正是什麼?就是你的心才會産生正唸。你的心有了正唸之後,你的每個唸頭出來才無邪見,不會看錯,所以,以無邪見故。你的腦子裡都是正的,所以你沒有邪見出來,你這才是沒有邪知,沒有邪見故。

不要人我、貢高、貪愛和執著。很多人以爲自己不錯了,做了很多的功德,以爲自己很了不起啊,經常抱怨人家怎麼怎麼不好,這就是自身的貪愛、執著的開始。所以,真正學佛的人要懂得解脫自己,要懂得度化衆生。要想得開啊,我們在人間吃苦,實際上我們就是在吃補啊,補什麼?補你過去所爲造成的業障,彌補這個漏洞。吃苦就是吃補啊,你雖然吃苦了,你補進去了。

髮菩提心,就是要將清淨心轉化爲清淨信,你的心首先要清淨,你的信唸才會出來。信唸非常重要,師父讓你們首先要心清淨,然後才轉化爲清淨信。《心經》裡有一句話,“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大家想一想,這句話在佛法中的分量是相當重的,“以無所得”就是悟無所得,就是你悟出來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叫“悟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得不到的,叫“無得”。無得才能斷煩惱,才能不執著。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什麼事情都得不到,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悟無所得,他就沒有煩惱。無所得就是無所住,你得不到,你哪來的心去住,又能住在哪裡呢?你沒有去得這些東西,你心中沒有這些東西,那麼這些東西怎麼會殘留和駐紥在你心中呢?


(三)
無所得就是無所住,在人間的講法就叫無所謂,沒有了,無所謂了。不無所得,實際上你真正地把它看穿了,你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得的,不無所得即得,你又得到了,你空了,那也是得到了,因爲你得到的是空,空才能産生智慧,空才能儲存智慧。雜唸太多,哪有智慧長存?大家要明白,“以無所得故”,以無所得爲修心的根,你要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理解爲沒有的,你不要去得本來就得不到的東西,這個就是你學佛的根,不貪就是根啊。一切皆空,想明白了,這一切世間物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啊。

佛法中講了最重要的兩點,一個叫中觀,一個叫唯識。唯識是唯有意識。

先給大家講講中觀。中觀就是什麼事情都放在當中去看,中觀不在內,不在外。就是説,我們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內心。不在外麵,不在裡麵,那在哪裡啊?那不就是在中間了嗎?你看一個問題,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問題了。人家吵架的雙方都跟你講對方不好,你不説這個好,也不説那個好,你站在中間了,這就叫中觀。

因爲不常見,才能斷見,我們不經常去碰到那些煩惱的事情,我們經常不去接觸那些骯髒的、瑣碎的人間的紅塵之事,那你才能有斷見,這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喜歡説,“他説什麼了,你告訴我?”他就開始有見了。斷見就是把自己的見聞所知全部斷掉,沒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觀,看到東西説沒有看到,那就叫斷見。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説,“他説你什麼什麼”,“哦,我沒有聽説啊”,他就斷掉他自己的愚見。所以,在常見和斷見中,就叫做中觀。經常看見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裡去,似乎我什麼都沒有看見,一左一右,到了最後,你看見又沒有看見,沒看見又似看見。實際上很多人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你看見了嗎?”“沒有看見”,實際上他看見了。又有很多人説,“你看見了嗎?”他看見了,卻説“沒有看見”,這不就是中觀嗎?看見了,我認爲沒有看見,知道的事情,我不認爲它是現實,而是虛幻的,所以,我才會有中見開始,用現代學佛人的話説,就是唯物辯証法。


(四)
佛法講的第二點很重要的是唯識,就是外麵、外界、外塵,你身體以外的,全部都是空的,人的內部意識,是唯一的意識。也就是説,你心裡的意識,那是唯一的意識,講的是外空內有。你在外麵感覺到的東西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而你心中感受到的,那才是真的。師父舉個例子給你們聽聽,人家告訴你,外麵很冷,你在溫暖的家裡是不會感覺到寒意的,對不對?你開門出去,一股涼風吹向你的身體,那個時候,你的唯識就開始了,因爲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裡的意識,那麼這個意識就叫唯識,唯一的一個意識:我覺得真的是冷了。不是唯識的話,會不管人家説什麼,他在意識當中是不會相信人家的話。師父爲什麼要你們學這些東西?你們知道爲什麼我們要了解這些東西?實際上這就是學佛的經典,否則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人家的意識當中在想着什麼,你跟他講得再多,拿本書,拿張光盤給他看,他的意識還是他本來的意識,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們必須了解這些意識。

內就是心,心有外心和內心兩種,表麵上講起來,我的心怎麼樣怎麼樣,實際上心分很多種啊,外心的感受就像這個心是指揮部,但是它又有很多指揮員一樣,指揮員是誰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的心就是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鼻子聞到的,舌頭感受到的,身體感受到的,和意唸所能理解的這些來讓你這個心來動,它們就是你的心變化的根據和條件。爲什麼有的人心會變呢?因爲他聽到人家講得太多了,是不是耳朵聽的啊?因爲人家告訴他:“你快點過來看看,就是這個事情。”他眼睛一看,相信了,他轉變了他的意識,所以他的心就開始轉變了,他的意識開始轉變了,所以就稱爲外心。



源於《白話佛法》第七冊29. 學“中觀” 習“唯識”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2-10-18 01:44:4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5 18: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