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道教歷來講奉獻,慈心於物,濟世利民,齊同慈愛,湣人之苦,急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這是道教的優良傳統。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意為:我有三件寶物,長久以來一直珍藏著它們,慎重地使用它們:第一稱為“慈”,第二稱為“儉”,第三叫做“不敢為天下先”。“慈”即慈愛天下萬物,以慈愛 之心待人。“儉”即節儉愛惜。節儉愛惜才能寬裕,做事遊刃有餘。“不敢為天下先”,所以成為天下萬物的首領。可是現在有人捨棄了慈祥的愛心,而好勇鬥狠, 兇惡殘酷;捨棄了節儉純樸,而荒淫無度,浪費光陰;捨棄了謙虛退讓,而驕傲自大,瞧不起人。像這樣子已經不知不覺地邁向死亡之路了。胸懷著天性慈祥,才會 有持久的勇氣。因為慈愛本是上天所賦的自然本性。深刻地理會並且實施“三寶”的原則,也就能夠悟出什麼叫“上天庇佑”啊!
有關慈愛萬物、濟世利民的理念,在道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有論說。如《太上洞玄靈寶上品戒經》中云:元始天尊演說十上願,發願捨身肉施餓禽獸,願以身脂燃燈續明,願施貧窮以衣食,原濟病人以湯藥。《太 上感應篇》云:慈者,萬善之根本,人欲積功累德,不獨愛人,兼當愛物,物命雖微,亦系生命。《洞真太上八素真經三五行化錄訣》要求人們:慈愛一切,不異正 身。對於一切人和物,心恒急之與己同異,有識願其道,無識願其識生。《太上妙法本相經》云:善人如水,利人一切。《莊子•外物篇》引《詩》曰:青青之麥, 生於陵坡,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文子•道源篇》曰:收藏畜集而不加富,佈施栗受不益貧。《呂祖說三世因果經》云:散財助人,不要浪費,今之富人,不外 鄙嗇、奢華兩種。一是積財不散犯造物之忌,二是將財浪費,受一世之窮。《關聖帝君正心錄》教人要:廣施善行,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修廟宇,印造經文。舍藥施榮,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難解紛,捐資成美,重訓教人。《薩祖誥》中說:施財舍藥濟群生,積功累德修至道。《文昌帝君陰騭文》亦教導人們: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重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
《三茅經》云:仁義溥博,忠君孝親,損己利物,濟苦憐貧,福資三途,恩及四生。《三茅真君垂訓文》中天尊曰:欲求天仙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當立三百善,苟或背義而動者,男不忠良,女不柔順。縱雖通玄而有魔攪,必難成道。所有這些無不體現道教提倡的奉獻精神。
《道德經》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 為:天地真的仁慈吧?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這是任其自生自滅。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也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 樣用過之後就不要了?這同樣任其自生自滅。其實天地化育物類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意與分別之念。因此 萬物的退化,完全是自身因果造化的結果,這怎麼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怪罪聖人的不仁慈?其實世間因果禍福完全是人們自己所作所為招來的啊。天地之間就好像 一個風箱。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然而它生風的本性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取之不竭而用之不盡。天地與聖人的心境 是自然無為的。但是,現在有些人,常常自以為很聰明,擅作主張,執意妄為,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做法,不是很快就會走向失敗嗎?所以不如像風箱一 樣,保持著虛靜無為的狀態。以養生為例;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氣就隱藏在肝臟;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就隱藏在肺臟;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就隱藏在心臟;耳朵 如果不多聽,精氣就隱藏在腎臟;身體如果不多動,意氣就隱藏在脾臟。以上五個方面,歸根結底一句話,是為了說明:一個人如果能夠“守中”,體內真氣自然歸 於本位,濁氣自然化元氣,元氣自然化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這就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
《道德經》第十九章云: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意 為:真正的“聖人”不自以為是“聖人”。如孔子在世的時候,雖然有“聖人”的品行,但卻不以“聖人”之名自居,這反而使他的聖名長久。這是因為他能夠棄除 智巧的心機,順其自然,所以人民學習他的言行,以他為榜樣。這對人民來說,是利益百倍的。有力行仁義的時候,也是一樣,不必刻意去標榜自己。能這樣,人人 才能回復到孝慈的自然本性。如果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騙取利益,那麼社會上的盜賊之心就消失了。以上三方面,很難成為國家的典法,以用來教化天下;因此 只能將它們作為生活準則`來教導天下的百姓。這就要提倡:外表單純,內心質樸,減少私心,抑制欲望,使人們回歸到原來的純真本性。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