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玄門功課經的來歷和作用
凡是道教徒每天都要上殿唪誦,所以又叫日誦功課。日誦功課是從金代王重陽祖師創立全真道以後,建立叢林制度才有的。
凡出家住觀的道士一定要早晚兩次上殿誦經,所以也叫 「玄門功課」。功課經序中云:功課者,課功也。課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早晚上殿的時間,四季氣候改變,除天干中戊日不誦經以外,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時左右的時間上殿誦經。
早壇功課是在早飯以前也就是天剛白亮的時候;晚壇功課在晚飯以後,天剛有一點黑的時候。
每當這時都要上殿焚香點燭、誦經禮誥。如遇初一、十五或祖師聖誕加 「午課」,或者有慶祝道場,有的老修行早上加誦《皇經》。
上殿時要求齋沐盥漱,嚴整衣冠、至心誠意,絕意忘情,到殿不許閒談戲笑,十分嚴肅。首先是燒香供水,禮拜祖師,然後分別早晚,各誦經一壇。
道教誦經,早期是直誦,沒有音韻和法器。到寇謙之、陸修靜之後,才吸取了祭神的音樂,成為樂誦。
平時在早晚功課用的法器主要有魚、鼓、磬、鈴、鐺、釵、引磬、提鍾等。
「課」指的是課誦,「功課」就是例行的作業。
早晚功課就是道士每天早晚兩次上殿念誦必讀的經文。早期道教沒有早晚功課的記載。南北朝時,道教的宮觀道士有「常朝儀」,《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四眾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謂之常朝」。常朝儀的核心部分是禮十方,同後來的早晚功課以誦念咒經誥為主不同。但以天天舉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 。明代正續《道藏》中亦無早晚功課的經籍。清代成書的《道藏輯要》收有《清微宏范道門功課》和《太上玄門功課經》等兩種,從經名冠以「清微」可知,當是清微派道士傳承之經籍,大約出於清代以前。
例如:全真派的早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北五祖誥」、「南五祖誥」和「七真誥」。正一派的晚課中有頌讚本派祖師的「祖天師寶誥」和「虛靖天師寶誥」,茅山道院道士的晚課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等。
宮觀道士的早晚功課的程序大致相同,都是以「開經偈」或「香贊」開始,以「十二願」和「三皈依」結束。
早課中間包含三個部分,一是各種咒(如:淨心神咒等),二是幾部經(如: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經等),三是各種誥(如:玉清寶誥等)。
晚課中間包含二個部分,一是幾種經(如:太上洞玄靈寶十方救苦妙經等),二是各種誥(如:斗姆寶誥等)。
宮觀道士日常舉行早晚功課的目的是為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門功課》的《序》中稱,「金書玉笈為入道之門,寶誥丹經乃修仙之路。得其門,可以復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煉不壞之身。是故羽士住叢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時中課誦。朝夕朝禮,期上接夫聖真;夙夜輸誠,祝永綿夫國祚」。
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柳守元稱「不勤持誦,何以保養元和」 。
道士作早課時,多在卯時,此時,陽氣初升,陰氣未動,飲食未進,氣血未亂。通過早課,會產生心平氣和、脈通竅利的保健功效。
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時,此時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遊蕩,通過晚課,能消除疲勞,平靜焦躁,產生精力振奮、有益睡眠的功效。
因此,柳守元云:「若能矢志專誠,二六時中,猛勇精進,永無退轉,在世端能出世,居塵自可離塵,出入虛無,逍遙宇宙,自由自在,無滅無生,方寸不染,一塵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塵根,脫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長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濤,禳災而災消,祈福而福至,無求不應,有感皆通」。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