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5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善惡承負說:前人之因,後人之果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說,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叫承負。
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為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後人遮蔭。
另外,天地人三者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本源。
承負思想的哲學依據是天道循環說。
《太平經合校》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窮還反其本,共名為承負。」
這與《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脈相承。
有物就有欲望,有欲望就產生邪惡,有邪惡就導致亂敗,亂敗發展到極點又回復到本原。
在這裡,承負不僅是對一個家族內子孫禍福的根源而言,而且還是整個自然與社會的變化依據。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後人給武大郎和潘金蓮造像和寫下道歉詩。何嘗不是後人為先人之因所買單呢?
後來,道教認為「承負」之說是反亂天道之辭,為天地所不喜悅,提出應以現世之「善惡報應」為教義,吉凶禍福乃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
道教認為上有日月照察,身體中有心神與天相接,有諸神疏記人的善惡,無論大小,天皆知道,到了一定時候,天便據其善惡,予以賞罰;對善者賜福、增壽,對惡者則降福、減壽,還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黃泉,打入地獄。
來源:學國學網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