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5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文化不爭為慈,不辨為智。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修的是一顆心,修的是一顆不污不垢、淡看浮華的平淡、平和、寧靜之心。如何才能在浮華的世界中守住自己的本心,這是一門必修之課,因此要懂得不爭為慈,不辨為智。
在道教教義中,「不爭」則是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
《老子想爾注》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與之共爭乎?」並指出:「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
柔弱不爭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太上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為用,道教徒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範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而道教「不爭」的教義,與「柔弱」思想有著相互的聯繫。所謂「不爭」,《道德經》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天地萬物的運行和人的行為都應順乎自然而不能強求,與自然無為的教義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無為不爭」之說。
學會平淡,便會淡看榮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清淡的日子活出精彩;學會平和,適時清掃心靈污垢,便會讓腳步輕盈,享受詩意人生。
在我們人生的這趟旅行中,若能讓心時時不被灰暗的煙塵所覆蓋,若能以平和寧靜的心態上路,得不到的物質引起的重負就自然變輕了。
如此,人生的這趟旅行,我們走得豈能不更輕快愉悅?
簡單的做人,不沉迷於幻想,不茫然於未來,走今天的路,過當下的生活,自然從容,豐潤底蘊,洗盡鉛華,這才是人生大智慧。
風也好,雨也罷,坎坷泥濘,委屈憂傷,寂寞痛苦,歡喜惆悵,始終懷著一顆平和的心,微笑著去面對,苦樂人生,不卑不亢,亦不彷徨。
人生看淡的誘惑越多,或許會缺少許多做人的歡樂,卻因心境的簡單,平和而少去更多的煩惱。
平淡使人簡單;簡單又使人快樂。
只有活得平淡,心平氣和地對待自己的有無,珍惜上天的賜予,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們的內心才能裝下滿滿的幸福。
人生路上,靜靜的敞開內心,保持內心的平淡,平和與寧靜,不貪,不妒,不諂,不驕,不去苛求別人什麼,心中有愛世界就會充滿愛。
急於追求,只會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
攻於心計,只會把自己變得世俗平庸。
如此,何不看淡,看透,鎖一份平和於生命處,然後於人生路上且歌且行?
若凡事但求無愧於心,得失榮辱不介懷,自然就會落得清閒自在。
如水人生,單純見底;雲海煙波,飄拂於心。
人活一世,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就得要有一顆陽光的心態。
懂得進退,方能成就人生。
功名利祿來來往往,炎涼榮辱浮浮沉沉。
人生一份平淡,一份平和,一份寧靜。
《雲笈七籤》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
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爭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而且還得一心為善,絕不造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會有響應的人。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著一個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CCTV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