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5-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55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2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師生與國際團隊發現新物種「無眼魚」,團隊命名為「豆眼鰭尾鯙」,登上國際期刊。(圖/擷取自中山大學網頁nsysu.edu.tw)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師生與國際團隊發現新物種「無眼魚」,這些魚生活在幾乎無光洞穴中,團隊命名為「豆眼鰭尾鯙」發表於國際期刊,也獲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報導。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魚是生活在幾乎無光洞穴裡的魚類,魚的眼睛極小,部分個體甚至沒有眼睛,今年3月正式發表為新物種,因其具有如豆子般的小眼睛,命名為「豆眼鰭尾鯙」並發表於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期刊。
中山大學今(29)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海科系教授廖德裕、博士生黃文謙及新加坡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陳旭輝合組研究團隊,發現生活在澳洲聖誕島與菲律賓邦勞島海下水蝕洞(anchialine caves)中的一種咖啡色小型鯙科魚類(即裸胸鯙)。
中山大學表示,大多數人對黑暗多少存有恐懼,卻有一群生物擁抱黑暗,住進暗無天日的洞穴中,其中包括魚類;洞穴魚類在適應少光或無光環境的同時,身體也產生了相對應改變,其中一項便是眼睛退化或完全消失。
研究團隊指出,豆眼鰭尾鯙是第一種已知在海下水蝕洞棲息的鯙科魚類;一般裸胸鯙多被認為是海洋性魚類,只有極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或汽水域,豆眼鰭尾鯙則罕見地在洞穴中的淡水層被陷阱捕獲,但暫時無法確定其是否真的棲息於純淡水,抑或從洞穴下層海水尋餌料味道游至淡水中。
廖德裕表示,豆眼鰭尾鯙最大體長約40公分,主要鑑別特徵是比例極小的眼睛,這種眼睛極小、甚至沒有眼睛的海水魚類極為少見;這次發現的9尾魚類樣本中,有2尾的左側眼睛已經完全消失,比例極小、甚至消失的眼睛,暗示著豆眼鰭尾鯙可能正處在適應無光環境的演化過程中。
為深入了解洞穴魚類的組成、適應與演化,團隊在今年5月至菲律賓巴拉望著名的普林塞薩港地下河國家公園調查;此國家公園擁有發達的石灰岩洞穴,以及世界最長的地下河川,於地表下蜿蜒曲折流經8.2公里後匯入南海。
團隊乘坐人力小船進入完全黑暗的地下河,逆流而上設置誘餌陷阱調查當地魚類與其他水生生物,團隊意外發現其他種類的裸胸鯙與魚類,人類對於洞穴生態系的了解尚淺,值得持續深入研究;目前團隊深度分析此次採樣結果,近期發將表於國際期刊。
資料來源 : 三立新聞網
https://www.setn.com/m/ampnews.aspx?NewsID=13017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