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11|回覆: 0

[其他]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發表於 2023-6-9 00:45:19 |顯示全部樓層
道家的修行是否應該避世?

35-1.jpg


01

老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莊子隱居不仕。道家成為隱士的代名詞,真實是否如此?本文將論證道家並不是純粹的追求避世,避世只是因為理想實現不了,保身求道的方法,而一旦時機成熟,道家應該積極入世,推進社會進步。道家的無為並非消極的無為,而是無為無不為。道家崇尚的個人主義也是為了獲取幸福,並且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道德經》裏,老子反覆表現出對社會熱切的關注,文中多處寫了國家興衰存亡的道理,教導大國應如何治理,小國該如何生存,此皆是入世之語。例如「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治大國,若烹小鮮」,「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如果老子對社會不關注,只是主張避世,為什麼會給出這麼多治國之策?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關心社會且持救世之方的老子離開周室,出函谷關了呢?

老子留下5000字,把他治理國家、治世修道的哲學留給後人,這就是為,並非消極無為。「為」或是「不為」在於時間與機遇,可以是動態的為,也可以是靜態的為;可以是言語,也可以是行動。莊子稱老子為古之博大真人,與老子持有相同的觀點。

35-2.jpg


02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莊子.人世間》「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孔子見楚狂接輿的故事記錄於莊子與論語,為儒道共同接受。道家的選擇是天下有道,聖人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保全自我。這裏,道家的思想與孟子殊途同歸,「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兩者的交叉點體現在儒道兩家的共同經典《易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乾龍也。」只是儒家更傾向於殺身成仁,而老莊以保身為基礎。這是無可奈何的狀況,並非普遍行為準則。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裏,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莊子生活的年代,「老羸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孟子.公孫丑》(下),性命朝夕不保,又如何實現抱負,只是白白犧牲性命,所以莊子問楚王派來聘他為相的使者,想成為死了被供奉的神龜,還是搖著尾巴活著的泥龜?

35-3.jpg


03

《莊子.秋水》為了名聲身遭屠戮的比比皆是,「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老莊都是反對無畏犧牲《莊子.胠篋》。莊子提出的保身是有條件的,而不是任何時候都只是個人主義,更不是孱弱怕事。莊子提出死生一致,外物、外天下,怎麼會貪生怕死畏畏縮縮了?只是在戰國,實現理想無望,保全生命已經是不容易的。

「勸君莫談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灰」,生命是最可貴的,不可隨便成為他人的棋子。「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道德經》,愛自己才能愛他人,然後才可能幫助國家治理,使得人民生活安樂,實現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社會理想。

綜上所述,可見道家並不是一味地堅持出世,不參與社會事務,只是需要看機會與條件。「內聖外王」是莊子首先提出的,出現於《莊子.天下》篇,「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內聖外王之道失傳,但仍應是道家的最高目標。清平之世,正是積極入世的好時機,把個人的修行用於成就社會。

(氣功修行)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3-28 22:5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