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4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曲《黃籙齋》,兩個悲情故事
道教《全真青玄祭煉鐵罐施食》中有一首經韻叫做《黃籙齋》,又名《黃籙齋筵》,以敘事詩的形式,通過兩個悲情的典故告誡生人,行善積德,規矩自身。
黃籙齋筵臨妙宮。青城山下說原因
張氏麗華曾造罪。三官拷較甚分明
丈人觀裡求懺悔。哀告黃冠李若沖
經卷未完離地府。速登雲路早超升
一片貪慎癡。到底返成苦海
大慈方成教。念宵得遇慈航
南辰光芒北斗明。猶聞窗下讀書聲
孤魂萬里複歸去。空負落陽花滿城
太上大道君。位列無何鄉
寶光真童子。下屢九幽房
悲哉孤魂眾。拔度痛哀傷
二十四門戶。咸令聞寶香
明燈照長夜。永消黑簿殃
大慈大悲尋聲救苦無上無上慈尊
這首黃籙齋講述了兩個故事
( 一 ) 張氏麗華曾造罪
五代時的後蜀國主孟昶,非常寵愛一個叫張麗華的妃子,有一次孟昶帶著張麗華去青城山進香訪道,因為青城山景色太美,兩人流連忘返,就住在青城山上的丈人觀,適逢上元佳節,紫微大帝降臨大殿考校世人功過,結果當晚張麗華在泉水中沐浴之後,祼身由殿前經過,衝撞了神仙;天官大怒,責令有司降下天雷,將張麗華擊殺。
張麗華死後十餘年,有青城道士李若沖外出,因恰適上元日,遂連夜歸山,路過一片竹林聽到有女人哭聲,女子見路過之人是位道士,吟詩一首後消失不見。詩雲:一別鑾輿今幾年,白楊風起不成眠。常思往日椒房寵,淚滴衣襟損翠鈿。李若沖逕自回觀;結果看見大殿上有諸天神仙校對善惡,護法善神看押著許多罪魂,有一女子被捆在鐵柱上拷打,慘叫聲聲,居然是剛才在竹林遇到的女子。
第二天,李若沖跟師父唐洞卿仙師說了昨晚看到的情形,唐仙師說女子就是十多年前丈人觀前被雷擊死的張麗華,既然你們有緣,你應該幫助她脫離苦海。於是李若沖依唐師所傳法于中元節為張麗華建黃籙齋筵一堂;第二天,人們見張麗華墓前有沙字四句:符吏匆匆叩夜扃,便隨金簡出幽冥。蒙師薦拔恩非淺,領得生神九卷經。後人把這段故事寫成偈子,名為黃籙齋,每逢齋醮度亡,都要吟誦,一為幽魂說法,度其超拔人天;二為告誡生人,要積善行德,修身養性,不可恣情亂為。
( 二 )空負落陽花滿城
第二個說的一位古人崔湜,初先榮顯,後遭敗亡的事。
崔湜(671年-713年),字澄瀾,定州人。崔湜出自博陵崔氏定著四房之一博陵安平房,與弟崔液、崔滌皆有文才,每有家宴,自比王謝家。早年即擢進士,累轉左補闕。預修《三教珠英》。有美姿,曾把自己的妻妾和兩個女兒都送給李隆基,“私侍太平公主”,還曾經和安樂公主通姦,也曾是上官婉兒的情人 , 依附武三思、上官婉兒,由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
《翰林盛事》載:崔湜,弱冠進士登科,不十年,掌貢舉,遷兵部。父揖,亦嘗為禮部,至是父子累日同省為侍郎。後三登宰輔,年始三十六。崔之初執政也,方二十七,容止端雅,文詞清麗。嘗暮出端門,下天津橋,馬上自吟:“春遊上林苑,花滿洛陽城”。張說羡慕不已,說:“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與太平公主同謀叛變。玄宗時,竇懷貞、安樂公主等伏誅後,崔湜跟右丞盧藏用被檢舉跟太平公主私通,判處流刑,崔湜流竄竇州(廣東省信宜縣),盧藏用流竄瀧州(廣東省羅定市南)。當時新興王李晉亦因罪被誅,臨刑歎說:“本謀此事,出自崔湜,今我就死而湜得生,何冤濫也!”玄宗先天二年崔湜走到荊州(湖北省江陵縣)途中於驛站自殺。
這首經韻主要是教化世人,莫以貪慎癡之諸妄而障迷自性,同時也讚頌了太上慈悲宏願,救拔地獄苦魂脫離地獄,永消黑簿的慈悲情懷。黃籙齋韻曲淒婉哀慟,聽之令人潸然淚下,使人仿佛親眼看到當年青城山下,張氏麗華因造罪而蒙道士李若沖救拔的真實情景。油然使人滅除心中一切惡念,斷絕孽緣情債,懷著清澈明淨的心,回心向道,真誠懺悔。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