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個「玄之又玄」,道出了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
在道經的開篇,老子就告訴我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並不想刻意去逐字逐句解讀道德經,那樣會把這個智慧經典給解歪了。象老子這樣的聖人,他要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而完整的思想體系則一定要從整體上去理解解讀。也就是要抓住綱,順綱往下走,才能脈絡清晰。
前面講到過道德經的體系是從道經到德經。那麼,在道經部分,也應該有個綱。這個綱是什麼?
這就是道經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前五章。尤以第一章為核心。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在現行的道德經書籍中,對每一章的命名是不統一的,多是以第一句話為名,有的乾脆就不起名,直接講某某章。其實每一章都是有其獨特的內容的,完全可以命名。我推崇南山空同寫的《道德圖》,該書把每一章節都命了名。不僅如此,該書還糾正了很多誤傳的觀點。尤為重要的,是第五章中第一次復原了守中之道,內容如下:
知源而有支、守內而攻外,識濁而持清,行躁而心靜,實言而行踐,此謂之守;不遠名利是有篤靜,不棄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無所貪,不離聲色自居清靜,此謂之中。守中之道,在於損益、言出則行踐,易行於守中,無有障礙。
在此之前,人們都在講中庸、中道,卻不知該如何去做到「中」。《道德圖》的面世,道出了守中的具體策略,對後人學習理解並踐行道德經指出了方向和方法。
讓我們回頭看看道德經第一章的內容:
「道,可道」:表明一切規律,都是可以認識的、可以被掌握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知道」;
「非常道」:但是這些規律,卻是不斷的發生變化的。
「名,可名」:是說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表面現象,來認知這些規律,我們為了方便識別事物,會給他們命名,來加以區分;
「非恆名」:但這些名詞所包括的內容,也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規律的變化而變化。
這裡,「非常道」與「非恆名」意味著:從規律本身到表面現象,都會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們要想真正的認知這些規律,必須要在動態中去把握,便是要識別變化,也就是「識易」。
所以,第一章的命名應該是:知道識易!
清靜經開篇有言: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也說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家的人都知道,本源的宇宙稱為混沌,無名無始無終,一切自然而然。但是人類因為要認知這個宇宙,就不得不對各種特定時間空間裡的事物進行命名,所以,老子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就引出一個問題,就是真實的宇宙與名宇宙之間的關係問題。關於這一點,老子是這樣描述的: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處要特別注意這個「同」,是指規律與表象相重合。實宇宙也好,名宇宙也好,從理論上講,都是一回事,都是一體的。但實際的情況是,人類的文字在表述事物時,就如同一根根籬笆樁,文字一立,就有了區別,就有了界限。所以,人類認知實宇宙的「名」,永遠不可能完全表述清楚實宇宙的實象;同理,人類踐行自然之道的行為,也永遠不可能與道完全地相合,而只能是無限地接近道。
不僅如此,道也好,名也好,這二者卻又都是不斷變化的。正是這不斷地變化(玄之又玄),才導致了世間萬物的不斷生生化化,景象萬千,生生不息。
玄,通俗的講是變化,佛家裡就是空。它還一個同義詞,就是「易」。就我理解,玄字與易字,易側重於多方的相感與交易,而玄則是純粹的變化,在對「變化」這種狀態的描述上,玄字更究竟一些。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所以說。玄之又玄是一個絕對真理。
如果一個人能將玄之又玄之理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這個人一定是一個智慧的人,他的人生也會更加順暢、更加自在、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你是個企業家,在制定企業發展規則上,就不能墨守成規,僵化死板,而要充分地考慮到變化的因素,關注變化、應對變化、順應變化,不要讓所謂的「百年老店」的僵化思維把自己捆住,只有這樣,才能可能讓自己的企業傳承上百年。不然的話,再優質的企業也擋不住時代的向前發展。 這樣的事例我想就是不用我去找,大家也都能找出一大批名單來。
玄之又玄,不僅可以用在企業上,也可以用在情感關係上、用在社會交往中、用在個人健康管理上。
所以老子才說: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高博講傳統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