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15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你還在過別人的人生嗎?你以為的傑出其實只是高於平均值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15 00:39: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你還在過別人的人生嗎?你以為的傑出其實只是高於平均值


這是一個我從以前就不斷在思考的問題,究竟為什麼我們在出生以後,彷彿已經被決定好這一生該怎麼過了。

包括幾歲時開始去上學,應該從小學一路讀到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出社會或是繼續深造,找到工作後一路工作到退休,中間可能結婚生子,我們的一生似乎理當遵循這個路線,並且已經成為一種規則,但很少人會質疑或是思考這樣的標準到底從何而來。

《終結平庸》一書中給出了顛覆想像的答案。

原來所謂正常的人生路徑其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而我們所謂的卓越竟然只是超越平均值的結果,想比別人好,必須先和別人一樣。

是標準化,讓人們開始趨於一致
這個觀念起源於英國數學家高爾頓的分級制,他將偏離平均值的人區分為卓越者、平庸者、低能者等等,以及比較為人熟知的泰勒主義,也就是標準化管理,改變以人優先的觀念,反過來讓人配合系統,消除工廠效率低落的問題。

加上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能力分類論述,建構了今日教育以標準化測驗定義學生,和社會上單一路徑的結果,造成每個人都過著同樣的人生。

即使想要遵循內心過不一樣的生活,還必須承受其他人異樣的眼光,或是親友的勸阻。

迷網的人總是急著給人生找條別人走過的路

當知道常識中人生的樣態其實是昔日科學家所建構之後,「主流」事實上是標準化的產物,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跟著大部分人做,應該不會錯的心理,卻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或是否喜歡。

就好像看到評價很好的美食,大家一窩蜂排隊搶著買,真正吃了才發覺不合自己的胃口。

最近看了一本衝擊力強勁的書:《漂流青年:1990後出生的我們╳一件襯衫》,講述黃山料的創業歷程,一段追尋屬於自己人生的過程。

黃山料也對這樣單向度的規範思維提出了質疑,並且打破了標準,雖然他曾經追求過標準的成功,沒日沒夜的設計衣服,在倫敦國際畢業生時裝周得到世界冠軍,卻發現花了四年追來的是一份自己不想要的未來。

看著即將畢業的同學們著急地投履歷、找工作,黃山料反而冷眼看待,他看不懂其他人為何要重複前輩走過的路,他不願照著世俗流程走,推辭了倫敦時裝展的邀約、面試、和實習的機會,拋下一切,獨自跑去一人的單車環島之旅。

不過,我們究竟該如何拋開常識,過一份屬於自己的人生?我從書中整理出了三大原則,並結合黃山料的故事,做為例子印證。

一、 參差原則

參差指的是,一個個體包含多個向度,這些向度之間的相關性微弱。

我們通常傾向於用單向度去思考複雜的人類特質,包括體型、智力、個性、才能,但每個個體都是「參差」的。

可能兩個人的平均尺寸幾乎相同,我們以魁梧來定義他們,但同時兩人在各項目上完全不同,一人個子高,肩膀窄,另一人腰很粗,臀圍也落在了魁梧的平均值。

這項原則說明我們無法以單一思維去理解複雜並參差的個體,因此我們容易以某個特質論斷一個人,或是自己,但沒有以不一樣的面向檢視。

貼標籤亦是僅從單向度來看待他人,比如不善社交、朋友少的人會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愛窩在家打電動、沉溺在動漫世界的人會被貼上「宅男」的標籤,有時我們自己也會用標籤自嘲,可是沒有也不曾嘗試去瞭解自己或別人的另一種面貌。

辨別自己的參差性,看見自己的真貌,而非平均值給我們的樣貌,是開闢適合自己的獨特路徑的第一步。

二、 脈絡原則

我們不能撇開特定情境去解釋或預測個人行為,也不能不考量個人就認定某個情境造成的影響,決定行為的因素不是特質或環境,而是兩者交互作用之下的獨特結果,即是脈絡原則。

由兒童發展領域的一流研究者正田裕一的研究直接否定特質理論的基本原則,一個人的本質天性根本不存在。

他以一群參加夏令營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經過一萬多個小時的觀察,正田發現每個孩子在不同情境下都展現出不同的人格。

例如某個女生可能在食堂裡很外向,卻在操場上表現內向。某個男生在操場上外向,在數學教室裡很內向。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脈絡極端敏感,會自動適應我們所處的環境,大腦會本能的將我們的行為與類似情境的過往經歷做比對,並做出表現吻合預期的結論。

如果我們的人格感覺是穩定不變的,那是因為在特定脈絡下,它的確穩定不變。

我們會對別人有特定偏見,是由於我們和大部分人相處時,都侷限在狹隘的脈絡範圍中,比如我們可能只會在工作場合見到某位同事,但不會看到他在家與家人互動的情形。

書中提出以「若……則特徵」的策略來指引我們開啟脈絡原則的大門。

譬如,「若」他在辦公室裡,「則」外向。「若」他在一群陌生人中,「則」非常內向。善用此法,不僅讓我們更能辨識出能發光發熱的情境,進而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更可以幫助我們對他人多點同理心、理解力。

三、 路徑原則

就任何類型的人類發展而言,都不存在單一一種正常的路徑。

以每個人必經學走的過程為例,曾經所有人都認定有個正常的發展階段。

然而,這個觀點被一位科學家凱倫.亞朵芙打破,她發現每個嬰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動作模式,而且所有模式最終皆讓他們學會走路。另一名科學家崔瑟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發現學爬甚至不是學走路前的必要步驟,那種概念其實是文化上的產物。

這項原則證實兩個重點:

第一,源自殊途同歸性理論,在我們人生中的所有層面,對任何目標而言,都有許多同樣有效的方法能達到同樣的結果。

第二,取自個體科學,因為參差和脈絡原則的關係,個人的進展步調自然有所差異,對個人而言最好的路徑為何,端視個體性而定。

因此我們永遠都不會只有一條路可走,我們都是開路先鋒,大膽地新的路徑,試探沒有走過的方向,通往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吧。

黃山料的故事展現了參差原則、脈絡原則與路徑原則是攜手合作的。

他認清自己的參差性,也就是他不認為跟著前人走便是正確的選擇,也在無可奈何下當了十一個月的上班族後,認知自己想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而非過著將就乏味的生活。

對他來說,喪失生活的熱忱比起蹲個幾年吃苦難受更可怕,只怕自己從沒真正活過,忘了離開家鄉的初衷。

同時他也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脈絡下可以保有熱忱,在好好生活的同時工作養活自己。

他明白自己不適合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和一群失去熱忱的同事每天相處,會慢慢變得和他們一樣,重複的日子,讓他開始看不起自己,相信自己是平庸的,自己根本沒有本事闖出什麼。

知道自己參差的輪廓和脈絡下的特徵後,就能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獨特路徑,因此他創立了工作型態與一般大不相同的新媒體公司,他們到處尋找值得發揚的人物故事,至現場訪問這些人。

對現在的黃山料來說,工作就是好好生活,在哪裡都可以工作,每天前往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會面,就是他的工作也是生活,日子不再一成不變。

你可能會認為黃山料是一個特殊案例,但我們全都是特殊案例。

所以,不要受到常識拘束,人生的色彩是依我們自由揮灑,忘掉框架、忘掉別人讓我們以為的人生模式,獨一無二的人生等著我們開創。

(提筆心手)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3 21:0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