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8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佛陀提醒我們,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怎樣思惟死亡,才算是精進不放逸?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15 00:53: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陀提醒我們,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怎樣思惟死亡,才算是精進不放逸?

「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對老病死,你有幾分覺知呢?怎樣思惟死亡,才算是精進不放逸?經典中,佛陀提醒我們,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死亡如影隨形,應時時省察覺知,把握人身如理作意,精進修行,出離生死大海。

在老病死面前,你是哪一等修行人?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當聽聞老、病、死的消息,你有幾分警醒和覺知呢?在《雜阿含經》第九二二經中,佛陀以四種良馬為喻,來說明四種不同根性的善男子面對無常的修行態度。

那時,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佛陀對諸比丘說,世間有四種良馬,第一種良馬只要看到主人揮鞭的影子,就能知道主人的心意。牠善於觀察駕馭者,不論該跑得快或慢、向左或向右都能隨著主人的心意而奔馳,這是世間最好的良馬。

第二種良馬,不能於看到鞭影就立刻警惕覺察,要等到鞭子碰觸到皮毛尾端時,才能知曉主人的心意,隨著主人的指示而奔馳。

第三種良馬,不能在看到鞭影和鞭子觸到皮毛時就警覺主人的心意,要等到鞭子稍微觸及皮肉,才能警惕察覺,隨著主人的指示而奔馳。

第四種良馬,不能在看到鞭影、鞭子觸到皮毛或抽打到皮肉時就察覺,要等到以鐵錐刺身,穿透皮膚、痛入骨髓時才知警惕,拉著車子上路,隨著主人的指示而奔馳。

四種良馬譬喻四種善男子

相同地,在正法、戒律中修行的善男子也分為四種。第一種善男子只要聽聞別的聚落有人遭遇疾病的苦痛,乃至死亡,就能生起怖畏,懂得如理思惟,調伏自心,就如同看到鞭影便受調教的第一種良馬。

第二種善男子,要等到親眼看到別的聚落的人承受疾病或死亡時,才會生起怖畏,懂得正確地思惟,就如第二種良馬要被鞭子觸到皮毛時才能隨順主人的心意而奔馳。

第三種善男子,要等到自己的聚落中有善知識或親朋好友遭遇疾病或死亡時,才會生起怖畏,如理思惟,就如第三種良馬要被鞭子抽打到皮肉了,才知道隨順主人的心意而奔馳。

最後一種善男子,不能在聽聞或看見別人遭遇老、病、死苦時就生起怖畏,要等到自己面臨疾病或死亡時,才能生起厭離怖畏心,懂得如理思惟,就如第四種良馬要到鐵錐刺身痛徹骨髓時才被調伏,知道要隨順主人的心意而奔馳。

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本經中,佛陀以「良馬喻」來強調對苦的覺知,這四種良馬看似越往下越後知後覺,但至少都懂得對苦做出回應,能被調教,因此都仍是「良馬」。聽聞了佛陀的教示,又見到老、病、死不斷地在我們周遭發生,無論是聽聞、親睹他人,或是自己正在承受,在在提醒我們對於老病死要生起怖畏心,把握時間精進修行,斷惡修善,對於世間種種現象如理思惟,以度過生死瀑流。

佛陀出家前身為尊貴的太子,因遊四城門見到老、病、死,就生起悚懼心、出離心,堅定求道,精進修行直到證悟,是最上乘的修行人。那麼我們自己是第幾等的修行人呢?

怎樣思惟死亡,才算不放逸?

在《增壹阿含經》四十品第八經中,佛陀教誡諸比丘:「你們要經常修習『死想』,思惟『死想』。」

聽到佛陀這麼說以後,在座有一位比丘說:「我常常修習、思惟死想。」

佛陀便問他:「你是怎麼修的呢?」

他回答:「我是這樣思惟的:願我只剩七天可活,我思惟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念覺支,依如來的教法修習,希望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死後沒有悔恨。」

佛陀對他說:「且止!這不是修習、思惟死想的正確方法,這叫放逸之法。」

另一位比丘接著說:「我是這樣修習的:我觀想只能再活六天,所以充分思惟世尊教授的正法以後,便可以死去,這樣對修行很有幫助。」

佛陀也對他說:「且止!這也是放逸之法,不是修習、思惟死想的正確觀法。」

陸續有比丘起來分享自己如何修習死想,有人觀想生命只剩下五天、四天、三天、兩天、一天,但佛陀都說那樣是放逸之法,不是修習死想的正確觀法。

呼吸之間思惟死亡

此時,又有一位比丘對佛陀說:「我能堪忍修行死想。到了用齋時間,我就搭衣持缽,走進舍衛城乞食,之後回到住處用完缽飯,在靜室中思惟七覺支,直到命終之時。我是這樣思惟死想。」但佛仍說:「且止!比丘!這仍然不是修行、思惟死想的觀法。剛才你們所說的,都是放逸之行,不是修行死想之法。」

接著,世尊對比丘們說:「你們要向婆迦利比丘學習,他善於思惟死想,厭患這副充滿惡露、不淨的色身。比丘思惟死想時,要正念現前,心堅定不移,專注繫念呼吸的進出,並不間斷地思惟七覺支,便能在如來的教法中獲得真實的利益。因為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空寂,無常生滅都是幻化,無有真實。因此,你們應當於出入息中精勤地思惟死想,便能遠離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省思死亡的入手處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每日晚課中的〈普賢警眾偈〉提醒我們,一天又過去了,壽命也減少了一些,生命就如石火電光,無常的大火隨時會燒到頭上來。雖然這樣思惟死想,對於勇猛精進的出家人來說是放逸之法,是不可取的;但這樣的警覺對一般人而言,不失為一個省思的起點。

經常思惟生命無常,隨時為自己可能死亡做好準備,觀想生命只剩下一口氣,策勵自己善用有限的生命向上向善,當死亡真正來臨時,也就不會為死亡而煩惱了。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0 21:0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