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你今天刷牙了沒?
你是否曾經為了尋找某樣東西而快步走進一個房間,結果在開燈之後,卻完全忘記要找什麼?
你今天刷牙了沒?
為什麼人會粗心大意?主要原因有三:
1. 「恍神」:當我們睡眠不足、壓力大、喝了點酒,神志不清的時候當然容易出錯。
2. 「閃神」:當我們忙起來,尤其是同時要處理好幾件事的時候,更容易分心而出紕漏。
3. 也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原因:因為「省電」。什麼?是的,省電。為了節省自己的腦力!
人腦不過1.5公斤重,消耗的熱量卻占了全身的五分之一。它就像是電腦的中心處理器,思考時會使用很多的能量。現代的筆記型電腦有著各種快取功能和自動變頻的CPU,而我們的大腦經過了千萬年的進化,也發展出各種節省腦力的技術。節省腦力就等於節省體力,讓我們吃少一點也能夠存活,所以省電不只是因為懶和喜歡放空而已。
大腦的省電方式,就是建立「習慣」。一件事情在重複做了幾次,開始熟練之後,許多動作就會被自動化,變得比較不需要花腦筋思考。舉例來說:
你今天刷牙了沒?有嗎?你怎麼知道?
對大部份的人來說,這沒什麼好問的,因為起床後本來就會刷牙,我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而刷牙的動作,也是我們常年的習慣,不需要經過思考。
有時候,我睡眼惺忪的踏進浴室,刷完牙仍然是半夢半醒,要不是嘴巴感覺涼涼的,我還未必知道自己剛才做了什麼。
慣性行為就像是一套寫好的程式,讓我們熟能生巧,還可以同時做更多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省電模式,那我們可能就學不好鋼琴、打不好網球,而且搞不好出門半天就累癱了!
省電模式的好與壞
透過動物和人類實驗,學者發現慣性行為分為幾個階段:CUE-ROUTINE-REWARD
首先,慣性行為需要一個指令CUE。當指令出現後動作才會開始執行,而這個指令,往往來自於環境中的提示。CUE可以是個東西,也可以是聲音、味道或是一整個環境的氛圍,例如:
• 聽到鈴聲,我們就會四處找手機。鈴聲就是CUE,啟動的是「接電話」的行為。
• 早起走進浴室就會開始刷牙、開水龍頭洗臉。早晨和浴室是CUE,啟動的是我們「晨間盥洗」的行為。
• 進辦公室上班,就會開始打卡、泡咖啡、開電腦收信⋯⋯當大腦察覺到指令CUE,便會喚起相對的程式ROUTINE。
ROUTINE就是我們已經養成的習慣,可以自動完成的行為。這也是最省腦力的階段。
而當ROUTINE執行完畢後,最後一個階段則是REWARD。
REWARD不一定是「獎勵」,而是任何習慣期待的結果,例如:
• 對老鼠來說,REWARD就是跑完迷宮後,獲得了起司。
• 對癮君子來說,REWARD就是抽完菸後,可以感受到尼古丁的微暈。
• 以刷牙而言,REWARD就是嘴巴裡面涼涼的薄荷味。想像一下,如果你刷完牙後,嘴巴裡竟然是牛排的味道,難道不會覺得很奇怪嗎?
CUE-ROUTINE-REWARD這三個階段,構成了我們最基本的「慣性迴路」(habit loop)。在這個迴路裡,我們的大腦在尋找CUE和REWARD的時候最活躍,在執行ROUTINE的時候最可能心不在焉。
執行ROUTINE時,我們通常會運用節省出來的腦力思考去別的事情,例如:今天出門要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吃什麼等等。
根據南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溫蒂吾德的研究估計,一般人的生活裡有四成的行為都屬於慣性。
慣性所帶來的省電模式有好有壞。好處是,我們有不少時間可以放空或想別的事,幾乎像是一心二用;壞處是,慣性迴路的效果很強,一不注意就會蓋過其他的思緒。
突如其來的失憶症
你是否曾經為了尋找某樣東西而快步走進一個房間,結果在開燈之後,卻完全忘記要找什麼?
這是因為,當你走向房間時,整個過程都處於半自動狀態,很可能你同時也在想別件事。這時候,如果突然再進入一個充滿了各種CUE的熟悉環境,你可能會在開燈之後心想:「不對啊,我進來臥室不是要睡覺,那是要幹嘛?」然後傻乎乎站在那裡,好像夢突然醒了一樣。
但這並不代表你的記憶衰退,而是你在半自動的省電模式下分了心,又被環境中各種CUE打亂了思緒,所以你也不用太急著去買銀杏和補腦丸。當然啦,如果這種事一直不斷發生,你最好還是去做個檢查。
準備,在事情發生之前
所以,要避免粗心大意,請記住:
1. 務必要睡飽,放鬆心情,把重要的事安排在整天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處理。
2. 列一張清單,把要做的事情先寫下來。等清單上的事情都做完之後,再去處理別的事,並養成定期查看清單的習慣。
3. 放隻「蟲」擾亂自己的慣性迴路。這需要一點解釋:
1945年,哈佛大學的電腦系統出了問題。當時一臺電腦幾乎占滿整個房間,裡面密密麻麻的都是電線。教授爬進裡面檢查,找出了問題:有一隻蛾飛到線路板上,造成了短路。教授把飛蛾抓起來,黏在記事本上,並寫著:「抓到了蟲」。
從此之後,「除蟲」被用來指解決電腦程式的問題,也成為工程師們慣用的稱呼。
電腦工程師想辦法除蟲,我們則是要「放蟲」,怎麼說呢?
假設你今天要先送小孩去托兒所後再去上班,上車時,請你先把手機和公事包放在後座的安全座椅旁。當你要下車時,發現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擾亂你的慣性迴路,終止自動狀態。
放蟲的概念,就是刻意製造出一個錯誤,讓平常的自動模式中斷,達到適時的提醒效果。
放蟲也講究技巧
「放蟲」還是需要幾次嘗試錯誤後才能搞定。我剛開始練習放蟲時,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
某天,我又準備要出門演講。因為我用的電腦是Macbook,需要一個特殊的轉接頭才能接上一般的投影機,但是很少有場地會提供這種接頭,所以每次我都會自己準備。
通常,這個轉接頭就放在我的隨身包裡,但是當天我正好要換個背包,所以就先把轉接頭放在桌上,打算等等一起裝進另外一個背包裡。但到會場後我才發現,轉接頭還是忘了帶!
我犯的錯誤就是:以為自己「看得見,就會記得住」。
雖然我把轉接頭放在桌上醒目的位置,但看過一、兩次後,大腦便對它產生熟悉感,而不再特別留意。這時我又在趕時間,滿腦子都在想演講的內容,在半自動又分心的狀態下收拾背包,所以即使就在眼前,竟然還是視而不見。
這就像是不少人接到帳單,如果當下未能處理,就會把帳單放在桌上提醒自己。
問題是,時間拖久了,每天看到那張帳單,反而會對它愈來愈沒感覺,直到帳單被其他信件蓋過,也就忘得一乾二淨,直到催繳通知寄來。
同樣的,有些人出國前會把護照等重要文件放在桌上,想要等最後再收拾,結果趕到機場,才發現護照竟然忘了拿。如果你也曾經幹過這種傻事,請你記住:不要把書桌當成你的待辦清單!這麼做不但會讓你很快就習慣桌面的樣子,失去提醒的效果,還會讓你更難找到該找到的東西。
所以「蟲」不能只出現在周遭的環境裡,而是要在擾亂慣性行為的途徑上,冒出來的時才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舉例來說,出門時我一定會鎖門,所以可以把轉接頭跟鑰匙放在一起,就不容易忘記;或者,出門時我一定會檢查是否有帶手機,所以也可以把轉接頭跟手機放在一起。
再不然,就把轉接頭放到鞋子裡吧!當然,我得先確定自己今天要穿哪雙鞋。
同樣的,倘若你今天別於往常要帶寶寶出門,不能只是放塊尿布在公事包裡。你應該把公事包、手機還有辦公室鑰匙都放在寶寶旁邊,這樣比較保險。
或者,你可以先打個電話交代祕書:「今天看到我的時候,記得問我是否把孩子帶出來了!」如果你沒有祕書,但知道自己一進辦公室會習慣先看電子郵件,也可以事先寄信給自己,主旨寫明:「孩子在哪裡?」
或者,用手機設鬧鐘,在你平常到公司的時間響起。重點是:要刻意擾亂慣性迴路,才能讓自己跳脫半自動模式。
讓我們難以看清這個世界的,
不是它的怪異,而是它的平凡。
習以為常也會使人盲目。
—波西格《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文/劉軒
摘自《Get Lucky! 助你好運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