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忍辱」代表委曲求全、逆來順受嗎?佛陀以這則故事,開示如何以忍辱波羅蜜化除障礙⋯⋯
「忍辱」是六度波羅蜜(六種菩薩修行的行持)中的其中一度。它是否代表懦弱、委曲求全,或逆來順受呢?如果遇到人為的加害,又如何應對?《六度集經》中,佛陀提及他在過去生,如何以忍辱波羅蜜化除障礙。
此經集錄了佛陀在過去世行菩薩道的故事,以闡揚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稱為《六度集經》。
經中記載,佛陀過去生曾經是一國之王,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護育眾生,廣受國民的愛戴。他的舅舅亦是一國之王,身處異國,性情卻是相反,兇暴殘忍。
有一天,舅舅想要奪取國王的土地,於是造謠毀謗他,又大舉興兵討伐。國王於是選拔將領迎戰。臣子說:「我們寧願做仁君的子民,也不做暴君的大臣。」百姓也說:「我們寧願做有道德的畜生,也不做無道德的人民。」
國王閱兵時,見有士兵面現憂愁之色,不禁流淚:「人身難得,你們怎能為了我一人而冒險送命呢?如果我離開,國家就可以回復太平了。」於是,他與皇后逃亡離去。
後來,舅舅入主其國,法制嚴苛,令百姓愁苦不已,日夜思念昔日的國王,如同孝子想念慈愛的親人一般。
另一邊廂,國王與皇后走到山林中避難。一條惡龍見皇后容貌秀麗,便偽裝成修行人的模樣,垂頭靜坐。兩人看了,想要以果實供養。當國王採果時,惡龍趁機擄走了皇后。
惡龍帶著皇后穿過兩座山間的小徑時,遇上了一頭攔路的巨鳥。惡龍以雷電震斷巨鳥的右翼,隨後帶著皇后潛入大海。
國王摘果回來,發現皇后不見了,憂心忡忡:「難道是我的宿業所致,禍及皇后嗎?」他四處尋找妻子,途中發現一頭獼猴在路邊哭泣。他好奇地問:「猴子,你為甚麼哭啊?」
獼猴說:「我跟舅舅一起當猴王,他恃著自己勢力強大,把我的下屬都奪走了。你為甚麼會在這裏呢?」
國王:「我跟你差不多啊!我的妻子不見了,不知如何是好。」
獼猴說:「不如這樣吧,你助我戰勝舅舅,奪回猴群;我們幫你找回她。」
國王答應了牠的提議。翌日,獼猴和舅舅對打時,國王張弓搭箭,作勢要射,獼猴的舅舅嚇了一跳,連忙逃跑。猴群回到了獼猴身旁,又助國王四處尋找皇后。
途中,牠們遇上了被惡龍打斷右翼的大鳥。大鳥說:「皇后已被惡龍擄走了!現在他們身處海中大洲。」說罷就氣絕了。
國王與群猴於是趕往海洲。這時候,惡龍大展雷威,令雷電閃爍,霹靂交加。國王向著電光射箭,擊退了惡龍。猴群救出皇后,兩夫婦劫後重遇,大為歡喜。
這時候,國王的舅舅駕崩,沒有子嗣繼承王位。百姓四處奔走尋找國王,終於在山上找到了他。眾人歡喜不已,一齊返回故國。
從此以後,在這國土,商人讓出利潤,官員謙讓高職;富人不剝削貧者,強者不欺負弱者;欺詐的人開始守信,虛偽的人也轉為真誠。這些都是國王和皇后的德行所感化。
佛陀告訴諸比丘:「當時的國王就是我,而皇后就是耶輸陀羅(佛陀出家前的妻子)。我過去世就是這樣修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
忍辱是六波羅蜜之一,是大乘佛教中,欲成佛道所必須修行的德目。
有些人把忍辱視為「委曲求全」,事實並非如此。聖嚴法師開示,「忍辱」並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盡可能不要以正面衝突,不要以牙還牙、以暴抑暴,要想辦法迴避,減少雙方的損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剛,鋼刀雖利,用之不當,容易缺口折斷;水勢很柔,落地之後則無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斷了以後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強的。」
他說,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他人,因為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身,也保全了別人,是故忍辱在佛法裏非常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對一些不應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誣衊毀謗,能夠予以諒解。
法師說,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於忍辱;然而,在面對眾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經中的國王,為了避免兩國戰爭生靈塗炭,而忍辱離開國家,不惜從富貴的宮廷生活,變成貧賤夫妻。他最後仍得以安全回國,並受到眾生的愛戴。國民更受其慈悲精神感化,彼此和睦共處。
在日常生活中,面對順逆境都懷有忍辱的精神,以慈心對待眾生,自然能夠化除障礙,廣結善緣。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