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0-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6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何生死是一件人生大事?淺談佛教的生死觀
人終究難免一死。有不少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死了就一了百了。不過,從佛法的觀點看,死亡並不表示生命完結。事實上,人在這一期的生命結束後,還會隨著自己的業力,引發新的生命,投生到別的地方,然後再度面對死亡。眾生就這樣死而復生,生而復死,永無了期。無窮盡的生死輪迴,是個極難解決的問題,那麼佛教是如何解決這樁大事的呢?本文先從死說起,然後再談生,藉由生與死的分析,我們再來概括它的解決方法。
死亡的種類
佛法將死亡區分成三種:一、壽盡而死:不管人活得多長壽,只要由業報所感的壽命完結,人就必然會死亡,這是壽終正寢的死亡。二、福盡而死:福報竭盡後的死亡,有些人之所以死亡,並不是由於年紀老邁,而是因為他缺乏生活所需,譬如說沒食物吃、沒衣服穿而餓死、凍死。三、橫死:遭受橫逆而出現的死亡,譬如說遇到天災人禍、病無醫藥,或是操勞過度等因素而死亡的。
對於死亡,佛法勸勉我們必須建立兩種觀念:一、死亡在任何時候都可能來臨,並且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正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又如俗話所說的「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二、不要以為人的壽命都是前世的業報,壽命的長短其實跟現世的行為結果有著密切的關係,譬如說運動有助健康長壽,但有些人懶於運動,並且放逸無度、不懂調理身體,都可能導致身體健康變壞,從而影響了壽命。如果把這種行為的惡果所造成的死亡,歸因成是一種前世的業報,就完全不符合佛法了。
有哪幾種業令我們流轉?
我們之所以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不停流轉,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脫離生死。那是甚麼原因令我們如此這般呢?佛法認為,那是因為業力——一種我們所作所為所留下的力量。譬如說我們現在生而為人,是因為前生的業力所促成的;而前生剩下的、尚未發生作用的業力,與今生的業惡行為,又決定了我們將來投生的趣處。
我們每一世都不斷的遇境造業,在這些不斷積累的善惡業當中,那麼決定我們來世去處的究竟是哪些業力呢?印順導師在〈生死大事〉一文中概括出三種:一、隨重:依著生前所做的重大力量——無論是善的或是惡的業力;二、隨習:是指隨著習氣而促成的,譬如說有些人生平沒做過任何重業,但平常卻養成了一些習性,這些習性也會形成一股強力的力量。就像一棵樹,如果這棵樹從小就向某個方向生長,當它成為大樹,然後被人砍斷時,這棵大樹也一定是向著它習慣朝向的那個方向倒。
三、隨憶:就是依善念或惡念而受報的,有些人一生沒有任何重業,也沒有甚麼習慣,就是在臨終時憶念起一些事情,而這種憶念也影響了我們投生。所以佛教鼓勵病重者要經常念佛、念法、念僧等六念,讚嘆他們平常布施,令他們內心生起善念。因為這種善念而形成的力量會影響我們的將來。佛法雖然肯定這種力量,但還是鼓助我們平常要多做善行,畢竟我們在臨終時,能否遇到善知識來幫我們提起正念,多少還是依靠我們平常的善行。
愛不深不墮輪迴
佛法說令我們再生的,除了業力之外,還需要煩惱的助緣。而煩惱中最為關鍵的是「愛」——一種與強烈貪欲相連結的心理狀態,像是對世間的貪愛、對感官享受的渴受、對生與存的執著,這些心理狀態都是造成「來世」與「後有」的根源。換句話說,我們有業力的種子,還要有煩惱愛水的滋潤,才會引發生死的苦芽。
依據上面的闡述,我們得知業力和貪愛是造成生死輪迴的關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了生脫死,要嘛去消除我們的業力,要嘛去斷除我們的貪愛。在修行的光譜中,我們看到有些人選擇前者,有些人卻以後者為主。但無論我們選擇哪一種,在還沒超越生死之前,我們平常應該不要作惡,多做善事;更別把生死輪迴裏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苦抽離,而將輪迴看成是與所愛之人的不斷相遇,進而把它視為一件浪漫的事,這樣才有機會厭離生死,出離輪迴的苦海。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