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48|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法華經》的人間性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2-9 00:57:4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法華經》的人間性

佛陀在《法華經》提出「七個譬喻」,並以「會三歸一」的圓融思想,引導人們歸信自性佛心,且宣揚利他的「六波羅蜜」等等,這些是「化世」的方便,更是「益人」的人間佛教思想。

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行、成道,不疲不累地為六道眾生說法,度眾圓滿之後,也在人間涅槃。佛陀的一生沒有離開人間。我為人間佛教下了一個簡要的註解:「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整部的《法華經》皆在闡揚此一觀點。

「佛是已經開悟的凡夫,凡夫是未開悟的佛。」《法華》思想廣大恢宏,佛陀要人人相信自己是佛;能承擔自己是佛,自然能開發出佛的光明、清淨的本性。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法華經》兼具人間性的思想,有以下六個特點:

(一)人間性

《法華經》以「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作為學佛、修行的理念;把玄談、高妙的佛理展現在日常的生活裡。雖然佛陀在此經強調「唯有一乘法」,但是,不論二乘、三乘或五乘,都是佛陀依眾生不同的根機而施設的方便法門。在前十四品中,佛陀為聲聞弟子說法,肯定他們在人間現在的修持,是成就佛道的前方便,依次授記他們未來皆能成佛。此乃「人間性」佛教最好的證明。

而「人成即佛成」,佛陀教導人們應著眼「人間」為本,以「人間」為修行的道場。在眾生身上,學習慈悲、智慧的德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最後就能成就佛道。

(二)生活性

佛陀以「三車為喻」度化三乘行人,這個譬喻故事,告訴我們:自度度人應具有善巧方便智。要救度眾生出離三界火宅,必須「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其他如「窮子喻」、「化城喻」、「衣珠喻」等,也都是具親切又寓意深遠的譬喻故事。可以說此經有出世的解脫法,也兼具平實的生活巧慧。特別是〈妙莊嚴本事品〉中,淨眼、淨藏兩位王子,為了要出家,只好現神通度化信外道的父王,這種重視對家庭眷屬的教化,就是「生活性」的表徵。

所以,學習佛法是為了淨化自己、提升自己,要落實在生活上身口意行為的改變;除自利之外,必須還要利他。利他之中,以善巧方便的譬喻故事,度化身邊的眷屬,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利他性

佛教強調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陀以救度眾生、教化眾生為本懷。而「利他」也是《法華經》的重要精神之一。經中有許多菩薩,如上行、無邊行、藥王、常不輕、妙音、觀世音、妙莊嚴王、普賢等眾菩薩,一再地敘說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此經的功德利益,使人們對《法華經》成佛法門產生淨信而發菩提心。

尤其〈普門品〉、〈妙音菩薩品〉中,觀世音菩薩、妙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化現不同身分去度眾利生,從中成就了菩薩的無上正等正覺,為最具代表性。「利他」的思想,是大乘經典中「不離世間覺」的具體呈現。

(四)喜樂性

佛教是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要解決眾生的痛苦,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樂;這也是佛教的終極目標。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法華經》一開始,佛陀尚未說法,已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大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明白「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即是佛教喜樂性的表現。〈方便品〉中有一段偈頌:「……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積小善就可以成佛,這是其他大乘經典所沒有的喜樂性。

另外,經中除了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來示教利喜,佛陀為菩薩、聲聞弟子、學無學人等授記成佛,甚至畜生道龍女、惡人提婆達多,也授記他們當來作佛;這不就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的表率嗎?

(五)時代性

佛陀的教法具有時代性,更跨越時代性!釋迦牟尼佛不僅於二千五百多年前成佛,他在無量阿僧祇劫前就早已成佛。而到現在他所說的教法仍然存在世界上,並且正確而清楚地指引著人們。可以說佛法不論出現在哪個世紀都能為人所接受,都具有時代性的義理內涵,讓人們在面對老病死生時,能從中找到良醫妙藥,治療身心苦痛的疾病。

例如:會三歸一,一切人等都可成佛的平等觀。《法華經》反復強調,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乃至包括惡人提婆達多等一切眾生,皆有佛的知見,最後皆能成佛。所寓意的是對一切生命的存在價值,特別是人在宇宙中的崇高地位的重視;是對一切生命的主體性、受教育權和發展權的尊重。

〈方便品〉中諸法實相,是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概念,十如是、十法界、一念三千等,象徵世界萬有的相即融通,物我一體。當今的時代,出現的嚴重汙染,自然環境遭遇破壞,更應當以此「實相」觀念,強調人類社會必須與自然界共存共榮的思想。

乃至《法華經》中的菩薩道行持,慈悲、六度等行為軌範,不僅在現象上「救貧濟苦」,更應在精神上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傳播知識真理等。尤其,慈悲無國界、無人種的分別,正是在某些國家因遭遇自然災害、戰爭而面臨危及生存的困難、苦難時,給予積極救援。《法華經》教義的精神,是富有新時代特色的。

(六)普濟性

大乘佛教經典有別於小乘經典的,就在於「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陀一生的言教,猶如《法華經》所展現的,在於普濟一切眾生。讓聲聞人、有學、無學人、比丘尼、龍女、提婆達多,授記他們未來能成就佛道,這就是最究竟的救濟;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及妙音菩薩的三十四應身示現,是對眾生苦難的救濟;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的平等實踐,是播下菩提道種的悲心救濟;淨眼、淨藏菩薩的示現神通,是對妙莊嚴王信奉外道轉邪歸正的救濟。

佛陀肯定不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眾生,都能蒙受法雨滋潤,甚至回小向大,趣入佛慧,即所謂的「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法華經》的思想特徵之一,是對人間的肯定,更由人間去實踐、完成佛道的理想,在宗教實踐上是最有價值的。《法華經》的六個特性,更可以為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營造尊重生命、淨化心靈、現世安樂、維護自然環境的國際氛圍,對促進世界和平,發揮實際的作用。

(星雲大師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4-2-9 13:47:04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4-2-9 13:49 編輯
「佛是已經開悟的凡夫,凡夫是未開悟的佛。」

以上就是, 凡夫出家人喜歡鬼扯亂掰 的最佳範例

非人, 更別說 會是凡夫!

《大乘入楞伽經》佛非人非蘊,  但是無漏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30 20:3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