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車廠在傳統產品的銷售極為暢旺,獲利良好,在商業模式前景不明的電動車產品上,定位與定價就顯得保守,定價仍比照傳統油車的舊思維,以馬力及設備進行分級與標定。然而,Tesla 早已打破了市場遊戲規則,讓車廠必須在電動車產品上以不同的思維進行經營。不僅如此,競爭對手 BMW 便已突破思維的僵固,旗下 i 電車早就比同廠油車便宜划算,造就 BMW 電車的熱銷。
降價拉抬銷量其實有前例,EQE 350 SUV 4Matic 上市就降價 21 萬
之前的 EQS、EQE 的訂價就陷於其中,銷售量就持續處於低谷。若大家還有印象的話,就能觀察到臺灣賓士其實對於電車售價與銷售量,在 EQE 350 SUV 4Matic 上市之初就有嘗試修正。EQE 350 SUV 4Matic 最初接單價高達 379 萬,顯然就是另一輛「賣不動」的 EQ 產品。
當然,向來是瑜亮情結的德系雙 B 之戰,BMW iX 眼下是臺灣非特電車之王,但在 EQE SUV 雙車型聯手攻勢下,2024 年還能順風順水嗎?先不論品牌單就規格來看,售價 339 萬元的 BMW iX 40,規格硬傷是 76.6kWh 電池容量太小,如果 iX40 的電池放大至 i4、i5 的 83.9kWh,實用性將大幅提升,其實是可以挺得住 EQE SUV 的攻勢。但 iX 40 得等到小改款之後,才有可能換成較大的電池,短期內有一場硬仗。iX 40 勢必也需要對於 EQE SUV 的動作,做出回應。有興趣的消費者,可以好好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