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86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向古今善知識學習什麼?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3-1 01:02: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向古今善知識學習什麼?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因此佛的意思,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善知識都是佛,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智者。至於怎樣的人才稱得上善知識?《法華文句》說:「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可以說,能引導眾生修行善法、遠離惡法的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如何找到自己的善知識呢?《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所有佛教徒求法的最好典範。告訴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要虛心卑下,親近善知識,而且所學的對象不必固定一師一處,只要有任何長處,即便是外道,也不妨前往學習。因此,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啟蒙教導中,從功德雲比丘開始,陸續參訪了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醫師、船夫、國王、王妃、淫女等,最後獲得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這種開放、寬廣的求學心態,實在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華嚴經》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正因為善知識在我們的修學路上非常重要,有如大海中的燈塔,能指引正確的方向,因此經典中,對於善知識有很多的說明和事例。《瑜伽師地論》裡說善知識的條件有八種,即:

(1)安住禁戒:言行舉止要能如法如儀。

(2)具足多聞:學識廣博,善於開演法要。

(3)能有所證:有實修實證,能慈悲喜捨。

(4)性多哀愍: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

(5)心無厭倦:為大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

(6)善能堪忍:遭遇困難時,能安忍不怨。

(7)無有怖畏:有膽識氣度,能處眾無畏。

(8)語具圓滿:善於言說,能令聽者歡喜。

以下,試舉幾例來說明善知識的重要:

1.高僧的弘化風範

開創法相唯識宗,且為印度大乘佛教史上重要論師的無著菩薩,他的弟弟世親原本修習小乘,提出「大乘非佛說」,一再造論抨擊大乘佛教。無著心裡著急,就偽裝生病,請世親來探望他,無著便懇切的說:「我病在心,因你而起。你不信大乘也罷,竟還造論毀謗,將來不知要遭受怎樣的果報?我怎能不為你擔心呢?」

世親聽了很感動,就留在無著身邊。有一天夜裡,聽聞無著的弟子讀誦《十地經》,才發現大乘佛法是如此深遠、殊勝、微妙,不禁喜極而泣,慚愧過去的偏見,從此捨棄小乘,轉為弘揚大乘,成為佛教史上的偉大學者,有「千部論師」之稱。從無著對世親的善巧接引,可以看出他不僅是重情義的兄長,也是世親回小向大、法身慧命上的善知識。

中國禪宗始祖達摩初到中國時,因為和梁武帝言談不契,就北渡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禪坐。九年之後,慧可前來參謁,請他出來開示甘露法門,廣度眾生。剛開始達摩並沒有因為慧可前來求法而說法,最終見到他立雪地不動、積雪過膝仍屹立不搖,表達出求法的渴切,才收他為徒。後來達摩將衣缽及《楞伽經》傳給慧可,而有了東土的禪宗二祖。

這兩位禪師的傳承,非常重要!達摩是慧可開悟、得法的善知識;但是如果沒有慧可的懇切求法,達摩依然繼續面壁靜坐,就不會有禪的弘揚,也就不會有後來六祖惠能大師的「一花開五葉」,乃至後來的發揚光大,傳至世界各地了!如此看來,慧可也是達摩弘法、禪門弘傳的大善知識。

再說到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的惠能大師。他本來只是一位賣柴維生的平凡人,因為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心有所悟,開始了學佛向道之心。後來,到湖南黃梅縣參禮五祖弘忍大師,對談中,弘忍驚訝他的非凡根機。八個月後,惠能以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讓弘忍確定傳授衣缽之人。於是半夜喚他至法堂,為他講說《金剛經》,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豁然開悟,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五祖傳法給了惠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

慧眼識英雄,千里馬還須有伯樂來賞識。無可置疑的,弘忍是惠能「開悟得法」的善知識。另外,最初在旅店,見惠能渴望求法,贊助十兩銀子,作為他安頓母親及路費的安道誠,也是惠能「求法」的善知識。還有,惠能在獵人群中隱居十五年後,前往廣州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師知道他是五祖的傳人,即為他剃度,並以師禮奉事。不久,惠能就在法性寺開始說法,闡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同時高舉「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人間佛教。因此,印宗法師也是惠能「弘法」的善知識了。

善知識,不一定都有著和善的面容,都能耐煩的循循善誘,有時也會以看似不合理的方式來接引學人。例如:臨濟義玄禪師在黃檗禪師那裡參學三年後,首座教他去向黃檗問:「如何是佛法大意?」義玄去了,但是他話未講完,黃檗劈頭就打下來,如此三次發問,三次被打。

義玄心想,或許自己修學的因緣不在這裡,便想離開到別處參學。黃檗沒有挽留,反而指引他去參洪州的大愚禪師。大愚聽他敘述求法過程,說道:「黃檗怎麼那樣老婆心切,為了解除你的困惑,還讓你來這裡問有沒有過失!」這一說,義玄當下大徹大悟!後來得到黃檗的印可,開創了臨濟宗。

有謂「臨濟兒孫滿天下」,臨濟宗的法脈,是禪宗五宗裡流傳最廣最遠的。臨濟宗教導學人的方法,大都單刀直入,機鋒峻烈;揚眉瞬目、一棒一喝,都是為了讓學人斷除執著,有所覺悟。由此可知,善知識不只有「慈眉善目」型,更有「怒目金剛」型,都是為了覺迷啟悟、導人向善。

少年出家的玄奘大師,十三歲即被朝廷破格選入僧籍。由於大家對許多漢譯佛典的義理解釋不一,於是他發願西行求法取回原始經典。他歷經千辛萬苦,九死一生,途中遇到盜匪、流沙、氣候的困難,在茫茫無邊際的沙漠中,還不小心打翻水囊,人馬滴水未進,在生命垂危的當下,仍然信心堅定的說:「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歷時十七年,帶回了近七百部珍貴的經典。

玄奘大師才學卓越,精通經律論三藏,又集佛學家、譯經家、外交家、地理學家於一身,尤其他不畏艱苦、西行取經的堅忍精神,不就是可資學習的善知識嗎?

一生致力講律傳戒的鑑真大師,應邀到日本傳授戒法。因為當時渡海困難重重,眾人反對,鑑真大師仍慨然說道:「為法事也,何惜身命!」堅決東渡。過程中,經過誣告、弟子攔阻、皇帝阻撓和氣候惡劣等五次的失敗,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前後經歷了十二年的奮鬥。

鑑真大師不僅將佛教戒法傳入日本,而成為日本律宗的祖師,還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對日本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和貢獻。他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與堅強意志,就是我們可以學習效法的典範。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畢生弘揚淨土,淡泊名利,自己刻苦儉樸,但慈悲濟世,凡有信徒供養,都代為轉作賑災之用。後來又成立「佛教慈悲義賑會」,為各地慈幼院、救災會、抗日救國會等勸募善款。

一九三五年,全國教育會曾提議要將寺廟改成學校,寺產充當教育基金。也由於印光大師的衛教周旋,才解除這場教難。他對淨土思想的宣揚和以法為重、以道為尊的崇高德行,被弘一大師讚為「大德如師者,三百年來第一人」!他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善知識。

再如太虛大師,他是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也撰文鼓吹佛教復興運動,建立新的僧團制度。為了培養僧才,他提倡僧伽教育,建立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也創辦《海潮音》、《佛化報》等雜誌來弘揚佛法。他一生倡導人生佛教,致力興辦佛教事業,雖然沒能完成宿願,但其影響仍然極為深遠,是我相當敬佩的一位善知識。

2.居士的護教行誼

除了以弘法度眾為己任的僧人,是饒益世間的善知識,許多在家居士,他們護法衛教、利益社會的菩薩行誼,也是令人欽佩的。

近代的楊仁山居士,出生於書香世家,因為讀了《大乘起信論》、《楞嚴經》,開啟他一心向佛、傳播佛法的一生。清朝末年,因為戰亂,經書佛像幾乎蕩然無存。為了佛法的延續,他捐出自宅,創辦了「金陵刻經處」,所刻印的經典有兩千多卷,流通的經書有百萬餘卷,印刷的佛像則有十餘萬幅。

後來他又創立「祇洹精舍」、「佛學研究會」,親自教授佛學,培育佛教人才,啟動了學佛和研究佛學的風氣。由於他不遺餘力的奔走推動,而促進了近代佛教的復興。仁山居士這種公而忘私,盡其所有奉獻佛教事業的精神,是佛教的功臣,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大菩薩。

還有,如弘揚淨土的李炳南,他是台灣光復後首位結社念佛的人。尤其難得的是,他將淨土思想落實到人間化的事業,像他講經說法、著述立說,推動教育、慈幼、醫病、敬老等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李炳南為人正直嚴謹,生活簡單樸素,心心念念只在弘法利生。他雖志在淨土,但是所做不離菩薩行,特別是對於青年的教育著力最多,現今許多法師、教授,當年都曾以李炳南為老師、為善知識,跟著他學習。

其他如:積極重建寺院、興辦佛學院、挽救中國佛教、推展各項佛教事業的趙樸初居士;致力以文化教育,延續佛教薪火的嚴寬祜居士;一生護法衛僧,長年熱心公益、真誠為佛教奉獻服務的孫張清揚女士;協助建寺,發大心以淨財幫助佛教文教事業的張姚宏影女士等人,都是現代菩薩的典範,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善知識。

昔人已遠,但是典範常存!而在生活裡,時時處處也都有能讓我們學習的善知識,像父母養育我們不求回報,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師長春風化雨,也是我們的善知識;親朋好友諄諄規勸,是我們的善知識;義工為社會無私奉獻,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歷史讓我們明古鑑今,無疑的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現代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給人方便,科技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一件好事,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能提升淨化心靈的,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小狗的忠心、小貓的自在、蟬鳴鳥啼、粉蝶翩翩……這些能帶給我們喜悅、溫暖的,不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嗎?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朝陽、和風、雨露等,能滋潤我們,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善知識呢?

由此可知,人生不可能沒有善知識,善知識無所不在,端看我們能否用心去體會。「三人行必有我師」,有優點長處的人,固然值得我們學習;有缺點陋習的人,也是一面鏡子,藉此讓我們反觀自照,改進自己。

以上所舉的古今善知識,無論僧人或居士,他們各自以不同的能力、專長和方式,在教化眾生,在奉獻佛教。追隨這一個個德行崇高的善知識,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護法衛教的心念、無我為眾的精神、堅忍無畏的毅力、提攜後學的氣度……。

(星雲大師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8 00:5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