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1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學習的精神與態度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3-4 00:52: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學習的精神與態度

人生在世,不論是生活、工作、修行,都不能沒有善知識的引導相助;善知識就如同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善友、貴人何處尋?我們又應抱持怎樣的精神和態度來追隨學習呢?

1.要慎選明師

世間是一半一半,有白天有黑夜,有好人有壞人,有善知識,必然也會有惡知識。白天、黑夜是大自然的循環,無法改變,但是親近善知識或惡知識,卻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不同的選擇,人生就會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佛世時,有位青年鴦崛摩羅,又稱「指鬘外道」,他拜摩尼跋陀羅為師。由於他很聰明又凡事尊重順從,很得老師的喜愛。不料有一次師母誣衊他對其侵犯,摩尼跋陀羅很生氣,為了教訓他,故意說有一法能成就佛道,就是去殺一千人,並取下每個人的一根手指,串成花鬘,掛在頸上,如此就能成道。

信以為真的鴦崛摩羅於是到處瘋狂殺人,殺到九九九人時,恰巧母親送飯來,鴦崛摩羅想加害母親,湊成一千人。佛陀知道後,即刻前往。見到佛陀走來,他馬上拿起刀要殺害佛陀,卻始終無法接近佛身。佛陀悲憫的為他開示說法後,他才懺悔改過,皈依佛陀。可見,跟隨邪師、惡知識學習,比不學更嚴重。

現代社會的誘惑更多,人心浮躁,許多人在迷茫、慌亂中,往往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只求有個寄託,於是成為狐群狗黨的一份子,或結交了吃喝玩樂的酒肉朋友、趨炎附勢的阿諛之友、見利忘義的勢利之友、花言巧語的奸佞之友……這類的損友,不僅損害我們的品格,長期下來也必定敗壞我們的人生。

親近惡知識的果報,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涅槃經》裡,將惡友形容如醉象,親近惡知識的危害,比一頭醉醺醺的大象還要來得大。因為發狂的大象能奪去的,只是我們的生命,但是損友、惡知識迫害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更會毀滅我們的善心。

2.要真誠謙恭

「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法本來存在,如如不動;佛陀、聖者、賢者,也本來具足,我們是否虔誠、恭敬、禮拜,對他們而言,其實不增不減,沒有任何影響。只是,學法者、求法者本身,若恃才傲物、貢高我慢,沒有真心誠意、謙虛尊重的態度,怎能顯示學習的迫切,又怎能和佛陀接心、和善知識相應,而得到尊貴的法寶呢?

善財童子參訪每位善知識,在頂禮合掌後,總是非常恭敬的說:「我先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請問要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由於他的誠懇謙恭,每位善知識自然敞開胸懷,把自己所專長的法門傾囊相授,並且告訴他可以再找哪位善知識、學習哪個法門。

「誠於中,形於外」,唯有內心真誠,表現在外的言行才能感動人,才能引起共鳴。有的人明明有事要請教,卻抱著不信任、猜疑的心態在掂量、觀望。或許他們謹慎的求法也沒錯,佛教也不怕人懷疑,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過佛教所謂的「疑」,是指提起想要參透生命本質的各種疑惑,而非對善知識、對自己、對他人的猜疑。

在《華嚴經》裡,一再提到能遇見善知識的殊勝,以及學習的態度,如:「善知識者,難可得見,難可得聞,難可出現,難得奉事,難得親近,難得承接。」「由善知識見一切智,於善知識不生違逆,於善知識心無諂誑,於善知識心常隨順。」「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因此,我們向善知識學習,應該誠懇、恭敬、謙虛受教。

3.要不畏艱苦

我們向善知識學習,要有不怕困難,不懼挫折的精神;即使遭受打擊,也要能不忘初心,鍥而不捨的勇往直前。佛教裡有許多精進勇猛學習的例子,如:

宋朝的浮山法遠禪師,曾經和義懷等人前往河南歸省禪師那裡參學。歸省禪師一見這些人,就破口大罵:「來這裡做什麼?我哪有多餘的飯養你們這些閒漢?」大聲喝斥,叫他們離開。

大家沒有因為斥罵而改變心意,禪師就拿水潑他們,再用廚房的灶灰丟向他們,弄得大家灰頭土臉,全身濕漉,非常難受。最後,大家忍受不了無理的對待,都悻悻然離開了,只留下法遠、義懷兩人。

歸省禪師問:「大家都走了,你們兩個怎麼還不走?」

法遠說:「久仰和尚道德,不遠千里而來,豈是幾盆水、幾把灰就能趕走的?」

歸省說:「既然真為法來,此間無人燒飯!」

法遠當了典座,每天燒飯供養大眾。由於平日吃的簡單,有一天,歸省外出,大眾請求法遠為大家加菜。這件事被歸省知道後,怒罵法遠是侵盜常住物、假公濟私,趕他出山門,法遠只好在門外廊下暫住。不過,每次歸省禪師上堂說法,他便隨眾聞法。過了一陣子,被歸省禪師撞見,追著法遠交房租。法遠不得辦法,只得化緣還了房租,再搬到縣城居住。但是每每有佛法開示,法遠總會回來座下聽法,每次見到歸省禪師,也更加恭敬有禮。又隔段時日,歸省見時機成熟,便派人迎請法遠回寺,親自上堂傳法給他。

法遠禪師虛心求法、不屈不撓的精神,實在是追隨善知識最好的模範。

4.觀德莫觀失

雖然人人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在還沒有成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陀之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貪瞋痴慢疑等各種缺點、習氣。這是向善知識學習時,必須有的心理準備。

親近善知識,要如《成佛之道》所言:「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意思是對於善知識,我們只要觀察學習他的道德、長處,不要計較在意他的缺失、短處。如果習慣「雞蛋裡挑骨頭」,常常用放大鏡看人,說這個人這裡不對,那個人哪裡不好,那麼這一生要找到一個善知識都是很難的。

何況眼見耳聞,往往不一定是正確的。善知識有時候表現在外的言行,他的深意,不是我們以管窺天所能知曉的。如同前文所舉例的黃檗對臨濟、歸省對法遠的無理對待,還有「師父房間藏女人」、「一休揹女人過河」等,其實都是善知識們的苦口婆心、善巧方便呀!

有一次,阿難向佛陀說:「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有了善知識的引導,我們才能遠離惡友,成就善法,因此有了善友,我們的修行就成就一半了。」

佛陀聽了,指正阿難:「你說有了善知識,修行就成就一半,這是不對的。善知識能引導我們遠離惡見,不造諸惡,常修眾善;只要能跟隨善知識如實修行,便能得到利益,所以善知識能圓滿我們所有的修行啊!」

從這段話可知,善知識的重要。像過去佛陀的十大弟子及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由於經常隨行在佛陀的左右學習,因此能速證聖果。孔子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親近善知識久了,耳濡目染,像是走進充滿芝蘭香草的屋子,我們也會全身沾滿香氣。

(星雲大師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3 06:5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