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躬行法施,至死不渝:英國佛教先行者貝內特往生100週年
查爾斯•亨利•艾倫•貝內特(Charles Henry Allan Bennett,1872年12月8日 – 1923年3月9日)是最早將佛教傳入英國的佛教徒之一,並且憑他的真知灼見,促進和建立最早的全球佛教網絡。他本身是英國人,在倫敦出生。今年是他去世100週年。環顧全球佛教以及其他媒體,近期均未見詳細報導。佛門網現將資料整理成篇,向這位偉大的英國佛教先行者致敬。
貝內特出家後法名阿難陀彌勒比丘 (Bhikkhu Ananda Metteyya)。他在東方學習佛教和修行多年,是歷史上第二位成為南傳比丘的英國人。並將佛法傳播到英國,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個佛教團體。他有份參與成立多個國際佛教組織和出版社,是20世紀初極具影響力的佛教領袖。
貝內特童年生活艱苦。父親在他小時已經去世,母親努力養家糊口,把他撫養成人,並要求他成為一名嚴格的天主教徒。年輕時,貝內特經常被急性哮喘病困擾,發作時可能歷數周才能痊癒。
貝內特持續的疾病使他陷入沉重的痛苦中。他對世間的快樂和愛情不抱幻想,甚至將它們視為人的束縛和詛咒。
雖然在基督教就內成長,但貝內特早年已放棄了教會,轉向投入19世紀後期的新宗教運動,並加入了金色黎明會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這段時期,在他生命的這一點上,他主要的精神興趣是神秘學。
前往緬甸,體驗佛法
1899 年,貝內特因健康原因,希望轉換生活環境,於是決定前往錫蘭(斯里蘭卡)。抵達後,他被佛教的教義和修行吸引。不久後,貝內特又前往緬甸,並於 1902年在那裏出家。
在錫蘭,貝內特逗留馬塔拉市(Matara) 四個月,並在一位年長的僧伽羅僧侶的指導下學習了巴利語和南傳教徒的根本教義。 《The Life of Allan Bennett, Bhikkhu Ananda Metteyya》文集其中一位作者卡西烏斯•佩雷拉(Cassius Pereira)說,貝內特才智出色,在六個月內就掌握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巴利語)。此外,貝內特在錫蘭的佛教徒中結交了許多關係密切的朋友,參觀寺院和聖地,沉浸在錫蘭的佛教文化中。
在這異國之中,貝內特專心學習,在極短時間內掌握了當地老師教導的出入息技巧、經咒、身體姿勢和專注禪修練習等。他自覺精神力量變得更加強大。加上在溫暖的天氣下,他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慢慢地擺脫了藥物的依賴。當貝內特開始全心致力於學習佛學後,結果就放棄了其他靈性的追求。貝內特繼而想到要把他在國外所學的佛教義理和修行有規模地帶回英國。他理解到,要完成這一使命,必須有僧團和其他比丘來支持。他又注意到緬甸的佛教發展,於是決定到緬甸尋求機會。
貝內特前往緬甸若開邦首府阿恰布,在一間寺院住下來。1901年12月8日,他在這裏受戒為沙彌。此期間,他努力學習巴利文,學習僧人的職責,並為錫蘭出版物撰寫佛教文章。半年後,在 1902 年5 月的衛塞節那天,他終於受戒為比丘。在這個吉祥的儀式上,他向整個僧團發願,希望將佛教傳播到西方。他談到西方在科學與宗教的衝突下形成的困境,並談及他在錫蘭首次真正體驗到的佛教信仰。
將佛教帶到英國
1903年,貝內特在仰光和歐內斯特•雷茵霍爾德•羅斯特 (Ernest Reinhold Rost 1872–1930,英國人,在仰光醫學院工作期間皈依佛教)共同創立了名為 Buddhasāsana Samāgama 的國際佛教協會。這是一個旨在建立全球佛教徒網絡的國際佛教協會。它依照「諸施法施勝」(源自《法句經》偈頌354 )的教導而行。
在英國倫敦,1907年11月3日晚上,約有二十五人參與了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佛教協會」的會議。這個新組織的結構參照了仰光的國際佛教協會。成立目的是為了佛教教義進入西方作好準備。貝內特在他的一生中,只要健康狀況許可下,都積極參與這個組織的活動。貝內特還是他們的期刊《佛教評論》(Buddhist Review)的主要編輯,該期刊於 1909年創刊,1922 年停刊。
1908年4月22日,隨著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佛教協會成立,貝內特與三名虔誠的居士支持者乘坐輪船抵達英國。貝內特以極大的熱誠開始了他的工作, 吸引了大批人參加他的佛法講座和禪修課程。五十年後,漢弗萊斯(Christmas Humphreys ,著名英國律師和佛教學者)回憶說,貝內特「將佛教作為一種生機勃勃的力量帶到了英國」。
漢弗萊斯還講述了1908年他在這個成立儀式中所見的與貝內特:當時這位36歲的比丘,已落髮、高大、瘦削、優雅、端莊、眼睛深陷、談吐得體、聲音悅耳、表現出令人愉悅的幽默感、對佛法理解深刻……
在倫敦期間,貝內特積極進行了多次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後來都印刷成小冊子。1908年9月29日,貝內特和他的支持者離開倫敦前往利物浦,然後乘船返回緬甸。
1908年12月,貝內特寫了一封「致英國佛教徒的公開信」,呼籲他們支持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佛教協會。
貝內特相信,在西方傳播佛法,應該依靠僧團的力量。可是,當時英國還未有成熟的僧團。貝內特於是改以易於消化的方式,把佛經的義理分解成短短的片段,以適合現代普通人的思維方式呈現。1911年開始,貝內特陸續出版了一系列佛教著作,例如《心的訓練》 和《佛教綱要》等。
還俗與逝世
然而,緬甸的氣候和環境開始對他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他的身體也不適應比丘的嚴格戒律。他有膽結石問題,做了兩次手術,慢性哮喘又復發了。貝內特的醫生建議他離開僧團。1914年5月,他決定還俗,並在當地友人的幫助下離開緬甸返回英國。1914年9月12日貝內特抵達英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佛教協會利物浦分會的一名醫生和一群匿名的好心人通過佛教協會的支持確保貝內特得到照顧。隨著來自國內外的幫助,貝內特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
1917年至1918年的冬天,貝內特在他的好朋友克利福德•巴克斯(Clifford Bax)的私人場所進行了一系列演講。他也在1920 年接任了《佛教評論》的編輯。然後,貝內特將他在巴克斯工作室的講座作為主要基礎寫成書籍(1923 年 1 月出版)。貝內特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可怕歲月裡,我來到倫敦……這書是我在西方土地上發表的成果」。
到1922年3月上旬,貝內特的病情明顯迅速惡化。旁邊的人都目睹他的痛苦。1923年3月9日,貝內特在他的祖國英國逝世,享年50 歲。他的墳墓位於倫敦南部的莫登公墓。
貝內特是一位先驅,沒有他,佛教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進入西方世界。他將佛教研究和修行引入英國。他在緬甸推廣佛教教育,並促進全球佛教網絡,這些貢獻將永遠為人所銘記。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