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9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四經中的四不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5-15 01:40:0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四經中的四不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人以古今聖賢為效法的典範,有的人以一句話作為自我勵志的格言。在佛教經典中,所謂持誦四句偈的功德,勝過布施恆河沙的珍寶。原因就是,一句一偈,可以讓人得度,從迷到悟,從黑暗到光明。佛教的經典浩瀚無邊,當然有許多至理名言,都是佛陀智慧的言教,值得作為我們省思、奉行。我列舉四部經裡的偈頌,提供大家作為待人處世的參考,簡述如下:

一、《華嚴經》的「不忘初心」:《華嚴經》說的「不忘初心」,就是要我們不可忘失最初的心意,這是菩薩學道最需具備的精神。有的人雖然發心立志與聖賢看齊,一遇到困難卻又畏縮不前,退失信心。如現在經濟蕭條,經商不易就改為務農;作家收入不定,就改當公務員。人生一直在換跑道,一直從頭再來,浪費時光,到最後一無所成。

如果我們能夠不忘最初的發心,自然就會有一股力量,鼓勵你向上、向前;如果忘記了最初的發心,則很容易被境界打倒。若能發願,不達目的死不休,誓言學不成功誓不回,如此堅持下去,再遠的路總會走到目的地。

二、《維摩經》的「不請之友」:一般人都是需要別人請託才肯幫忙;受人請託,給予助緣,這很正常。_其實,在世間生活,很多時候我們都要靠父母、親戚、師長、朋友,乃至社會大眾給予我們的支助,才能衝過重重的難關,因此我們也應該學習︽維摩詰經︾所說的﹁眾人不請,友而安之﹂,做一位﹁不請之友﹂,不必等人家來請託,只要我有力量,就隨喜隨緣的奉獻、幫助,給予人間一些因緣。

佛教常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懂得廣結善緣,才會有人緣,才能得道多助。諸佛菩薩為讓眾生得度而做不請之友,眾生也應該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主動走向社會,做大眾的義工。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平時不願意先主動付出,樂於做「不請之友」,等到你需要人家幫助,怎麼會有因緣呢?

三、《八大人覺經》的「不念舊惡」:朋友當中,善善惡惡、好好壞壞,都是難免的。但是一般人的陋習,總是記壞不記好,記仇不記恩。有德之人,如唐雎跟信陵君說:「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吾人受恩德於人,要銘記在心,並且知恩圖報;反之,別人偶有對不起我的地方,不可記仇。

《八大人覺經》說對朋友要能「不念舊惡」,因為我們的親戚好友,都不是聖賢,為人處事總有不周之處,我們應該寬厚原諒,因為自己也會有得罪於人的地方,如果每見他人之過,即念念難忘,則心底何能清淨?要學習佛教講「比丘沒有隔宿之仇」,所以不要把仇恨帶到明天。

四、《大乘起信論》的「不變隨緣」:所謂「隨緣」,就是要隨順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每個人都離不開因緣法而存活;同樣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也會成為影響別人的相互因緣。因此,人與人相處,應該要隨順好因好緣,要有「結緣總比結怨好」的觀念,能夠隨緣,才能成事。但是重要的是,在利害得失之前,則要能如《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不變隨緣」,凡事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隨緣」並不是沒有原則、沒有規矩,也不是要你隨波逐流、隨世浮沉;「不變」也不是要你墨守成規、泥古不化。過分堅持原則,不能融通,反而成為執著,喪失人緣,也會使事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其實「不變隨緣」,就是在真理之前要有不變的原則,但在人情世故上,也要能有隨緣的性格;做人做事方法要圓融,但心中不能沒有原則。也就是說,大原則應該堅持,小地方則可以方便權宜行事,這就是「人圓心方」。

總之,我們立身處事若能奉行「四句偈」的智慧,便能隨心自在,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了。

(星雲大師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1 08:2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