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9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咖啡常識] 研磨前往咖啡豆上噴水,是什麼操作?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5-31 00:26: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研磨前往咖啡豆上噴水,是什麼操作?

靜電,一個咖啡豆在研磨均勻路上的“絆腳石”,不僅讓大量飛粉粘在通道上,還時常因為出現結塊而給萃取過程帶來極大的困擾。


為了有效「防治」靜電,行內的大佬們在各類器具上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在意式磨豆機的出粉口安裝上防靜電片,利用叮叮落粉杯來回敲打以解決較大的粉塊,接粉後用布粉針劃散結塊……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的方法:往豆子上灑水或噴水。


如果大家也像前街一樣喜歡在網路上衝浪,相信這個操作你可能也在某些影片中看過:先稱量單份需要研磨的咖啡豆,找個小湯匙舀起1~2滴普通的飲用水(或用噴霧瓶對準豆子噴灑),然後濕潤它們的表面並適當攪拌幾下,最後把咖啡豆進行正常研磨。他們認為這不僅可以避免咖啡粉結塊,還可以讓做出的濃縮咖啡口感更加濃鬱均勻。

提出這個方法的人叫David Ross,第一次出現是在2005年的一個叫“Alt.Coffee”的咖啡論壇上,所以它一般被稱為“羅斯液滴技術”(Ross Droplet Technique),簡稱RDT 。


事實上,在咖啡研磨過程中,由於咖啡豆與刀片的摩擦、咖啡裂開過程中的電荷分佈不均等原因,咖啡粉會帶電。研磨度越細,咖啡粉產生的靜電就會越多。靜電會使那些攜帶負電荷的細粉附著在較大的顆粒上,形成1~2毫米大小的團塊,肉眼看起來就是個不規則的大團塊。

理論上,這樣的大團塊不僅會減小咖啡與水的接觸表面積,還將造成熱水在咖啡粉床中的不均勻流動,從而擾亂可溶物質的萃取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通道效應”,伴隨的往往就是噴濺、穿孔了。


這時,透過在豆子上添加外來水分的操作就可以調節咖啡粉上的電荷量,從而減少靜電帶來的擾亂,也就避免了咖啡粉凝結團聚的問題,以實現更均勻的萃取。

在去年年末,俄勒岡大學在《Matter》雜誌上發表的最新論文也證實了這項說法。團隊結合各項研究指出,在咖啡豆研磨前適量噴水,確實可以有效防止靜電產生,並提高咖啡的萃取率。


論文也提到,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由於內部含水量不同,研磨時所獲的靜電量也將不一致。例如淺烘豆的內部水分較多,磨粉時得到的靜電較少,而且主要傾向於帶正電;而深烘豆比較乾燥,研磨時獲得靜電更多,大都傾向於負電,因此更容易吸附在通道或容器上,以及抱團結塊,所以應用RDT的效果也會越好。

多年來,RDT跟WDT(韋斯布粉法)一樣,受到了許多家庭咖啡師的青睞,他們已經靈活地將該技巧運用到日常咖啡中。但在咖啡店的吧台裡,我們卻很少看到這樣的操作,這是為什麼呢?


不難發現,這個「灑水」技巧只會應用在單一劑量的咖啡沖煮上,且大多是濃縮出品。因為加完水後,咖啡豆已經受潮,負責風味的芳香化合物開始分解,這也要求我們得趕緊進行研磨了,否則香氣將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門市出品所採用的設備絕多數為商用磨豆機,因此咖啡師很少需要單獨考慮靜電和結塊的問題,因為這類器具都配備了“防靜電片”裝置。而且在日常出品流程當中,比起多花數十秒甚至幾分鐘來為咖啡豆噴水、逐份研磨、使用布粉針等繁瑣步驟,如何更有效率的做出一杯不錯的濃縮咖啡才是大家的首要任務。

作為常年做咖啡的“老手”,前街認為使用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風險,如果一不注意,噴入了太多的水,很容易就使咖啡粉受潮、結塊。長期混入水珠,還會有讓刀盤生鏽的機率。換言之,控制不當的話還真可能會得不償失。


如果我們在做濃縮咖啡時確實需要用到RDT進行幹預研磨,前街認為不妨參考一下咱們咖啡界男神James Hoffmann的方法:將勺子反過來浸入一杯飲用水中,然後把帶著水珠的勺柄部分伸進咖啡豆中,快速攪拌幾圈,便可以開始研磨。

(前街咖啡)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6 08:4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