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四十年的鬧劇 — 三教宗並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6-13 00:51: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四十年的鬧劇 — 三教宗並立


荒誕風波一浪接一浪,教會經歷另一度陣痛,仍離不開權力之爭。

由十四世紀初,綿延至十五世紀,風波一再升級;由「流徙巴比倫七十年」到西方教會大分裂 (Western Schism) 四十年,橫跨一個世紀,整個教會承受很大的衝擊。

1377 年,教宗額我略十一世 (Pope Gregory XI) 經過連番猶豫及考慮,加上錫耶納的凱瑟琳 (Catherine of Siena) 大力鼓勵與催促,他終於下定決心,重返羅馬,即是將聖座的教廷,從亞維翁 (Avignon) 遷回羅馬。凱瑟琳是道明會第三會會士,那時頗有威望,她的勸勉令教宗為之所動。他是第七位也是最後一位居於亞維翁的教宗。

其實額我略十一世的前任烏爾巴五世 (Pope Urban V) 亦曾被另一位神秘主義者瑞典的貝吉塔 (Bridget of Sweden) 勸告,她深切希望能拯救教宗回到羅馬。烏爾巴五世確實為此曾踏足羅馬,可惜待了不久還是回到老家亞維翁。

額我略十一世回到羅馬後翌年去世,烏爾巴六世接任;與此同時,法國樞機主教不滿新教宗,索性不承認他的繼任權,聯同另一夥人另選出克萊孟七世,在亞維翁登位。

霎時間,世界出現兩位教宗,彷彿有兩個教廷、兩方權力、兩批擁戴者,這不就是分裂嗎?!史稱西方教會大分裂。

那時擁戴羅馬派的有意大利中及北部、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帝國、葡萄牙、波蘭、英格蘭、愛爾蘭、丹麥、匈牙利、瑞典、挪威等。

另一邊亞維翁派有阿拉貢、撒丁區、西班牙、蘇格蘭、西西里、那不勒斯、德國南及西部。

兩方權力分布,覆蓋範圍廣泛,甚具政治性,雙方在權力上的角力持續逾三十年,局面難以想像。數十年間,大家都在尋求解決方法,包括從大公會議入手,提升大公會議的權力。

1409 年,樞機們在意大利比薩開會,議決罷黜現存並立的兩位教宗,並選出第三位教宗,但之前的兩位教宗拒絕離任,即是三位教宗並立,荒誕程度一再升級,形勢被稱為「可惡的三足鼎立」。

結果 1414 年在德國康士坦斯召開大公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ce, 1414-1418),重新選出各方認可的教宗馬丁五世 (Pope Martin V),也是同時間唯一的教宗,徹底解決過去四十年西方教會分裂的形勢,縱然權力之爭仍然存在。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之後,大公會議主義 (Conciliarism) 被確立,肯定大公會議享有最高權威,凌駕教宗及樞機團之上,原則上教會至高的代言人不是教宗,而是議會,這與往後的「教宗無誤」相對立。 雖然西方教會分裂告一段落,但繼之而來的發展將牽起另一番景象,議會原則締造不同教會面貌;那時候教會需要改革之聲此起彼落,康士坦斯大公會議中亦是胡斯「殉道」的時候,在教會內成為衝擊。

(天主教平信徒)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7 01:1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