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勇士竟化身廟宇門神?西拉雅族勇士守衛太上老君廟
門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司門之神,歷史上承擔著守衛大門、驅趕鬼怪的重任。早在古代記載中,門神的角色就以神荼、鬱壘這兩位神祇為主,祂們象徵著守護與威懾。然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門神的種類日漸豐富,增添了四大天王、金剛像等形象,進一步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和宗教元素。
▲門神。(圖/翻攝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官網)
在台灣,寺廟中最常見的門神是秦叔寶和尉遲恭,他們是唐朝著名的武將,分別以粉面鳳眼和黑面怒目的形象出現,被稱為「鞭鐧門神」。關於祂們作為門神的起源,有兩個主要傳說:一是唐太宗因兄弟爭奪皇位心神不寧,請祂們守衛宮門;另一說是太宗因龍王夢魘困擾,請祂們鎮守以避惡夢。不論是哪一個傳說,這兩位武將以其威武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成為門神的典型代表。
▲門神。(圖/翻攝自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在臺南市新市區的新港廟,門神更是別具一格,這座廟宇位於曾是西拉雅族五大社之一的新港社,供奉著太上老君祖,然而門神卻是兩位西拉雅族勇士。祂們的形象不僅具備傳統「文門神」的祝福和吉祥意涵,還兼具「武門神」的守護職能。這兩位勇士,分別揹著弓箭、持長槍,一位腳下踩著豬和鹿,象徵「知足常樂」,另一位手持刀戟、背著魚網,腳下有鯉魚和珍珠,代表「禮到珍惜」。
▲西拉雅族勇士門神。(圖/翻攝自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這對原住民勇士門神,不僅展示了西拉雅族文化的獨特風貌,還透過祂們的形象傳遞了生活的哲理和信仰的內涵。皮膚黝黑、濃眉大眼的門神,腳下的山豬、鹿、鯉魚和珍珠,都象徵著對自然的尊重和珍惜,也提醒信眾要珍惜物資、不要浪費,這些元素充分體現了原住民與大自然共榮的生活態度和精神。
(三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