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城隍信仰的形成
農曆五月十一是台灣府城隍的聖誕,有些信眾可能好奇,絕大多數神明都有共同的誕辰,但為何各地的城隍爺生日都大不相同?因為城隍的稱謂,是一個官職。除了因府縣的不同外,通常也由不同的神明出任,因此各地的城隍誕辰日期不一。
城隍,起源於古代“水庸”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
古人爲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爲與人們的生活、生産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 [城] 和 [隍] 被神化爲城市的保護神。
以歷史發展而言,先秦時,天子八祭之一的"水庸”祭祀,就是城隍祭最早的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爲對城隍的信仰;起初在吳越地區流行,南北朝時已正式稱爲城隍神:唐朝時封爵;五代時加封爲王;宋代時城隍祭祀被列入國家祀典,「府」、「州」、「縣」都要立廟奉祀;元朝在大都建城隍廟,封城隍神爲“佑聖王”,成爲國家的守護大神;明太祖時,京都地區城隍封有六王,「府」、「州」、「縣」城隍相應封爲「公」、「侯」、「伯」,城隍神廟,遍布各地,後整頓祀典時,又取消其爵號,按行政機構稱呼其名,城隍廟也模仿各級縣衙建造。
「城隍」的原本職能是守護城池,保障治安,明清時道教吸收其信仰後,升格爲護國安邦、除暴安良、統轄亡魂、調和風雨之神。各級官員在赴任時,要到城隍神前宣誓就職祭拜,以取得其保佑;道士做道場超度亡魂時,要發“城隍牒”文書知照城隍神,以解亡魂赴壇。
舊時的城隍廟中,除了主祀城隍爺外,一般兩旁還配祭判官、牛頭、馬面、和黑白無常等或者十殿閻王像。
(台灣道教總廟 玄義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