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0-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7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重新設定你的思維模式
我們的行為取決於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信念會形成心靈的牢籠,使人生無法聚焦於原則之上。假如我們認定次要成就比首要成就更重要,就永遠不可能獲得首要成就。
我們的行為取決於個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信念會形成心靈的牢籠,使人生無法聚焦於原則之上。假如我們認定次要成就比首要成就更重要,就永遠不可能獲得首要成就。本章將幫助你了解,是什麼信念體系禁錮了心靈,使我們無法改變,同時學習如何掙脫心靈的牢籠。
有一天,我從飯店房間的窗戶向外看,欣賞夏威夷光彩奪目的日出景象,我的腦海浮現了卡內基創辦人的一句對句:
有兩個人透過牢房的鐵窗向外望
其中一人看到一灘爛泥,另外一人看見滿天星斗
我們的觀點會大大影響自己在當下的處境中看見了什麼。往下看,我們只看到爛泥和鐵欄杆,向上望,我們可能會看見日月星辰綻放的光芒。
我認識不少人,他們覺得被自己的角色與人際關係所困,工作與家庭之間失去平衡,亂了步調。事實上,將他們困住的鐵欄杆通常不是有形的事物,只有極少數的具體阻礙或束縛,能阻擋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看不見天上繁星。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什麼把我們困住,只看得見爛泥、而非星星?以下是幾個禁錮心靈的根源:
情感牢籠
根源之一是情感牢籠。當我們令他人失望或不贊同他人的意見時,往往會被關入對方的情感牢籠,同時被對方貼上標籤。我們可能越過某些敏感的界線,傷害、汙辱或冒犯了對方,卻在當下覺得自己理直氣壯,以為對方被如此對待是他應得的。但對方卻不這麼想,認為是自己被冒犯了,於是築起防衛的牆,把我們關進他心中的監牢,並為我們貼上標籤。這些標籤往往是自我實現的預言:「他討厭我;我不信任他;他有偏見;他待人不公平。」人們往往會隨著我們對待他的方式,或是心中對他的認定,成為你預期他會成為的那種人。同樣的,若別人對你產生某些看法,他們就會按照這看法對待你。
每當我在盛怒之下越過敏感界線,我就會傷害到對方。一開始,我基於自尊心作祟,不願意向對方道歉。但對方已經受了傷,於是我們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如果我嘗試修補關係,對他好一點,但不願懺悔或尋求原諒,對方仍會對我有所懷疑。他因為受過傷,於是提高警戒,對我心存防衛,更對我的新行為充滿懷疑。不論我做什麼,都無法改變他對我的看法,因為我已經被關進他心中的牢籠,而這個牢籠是由他加在我身上的種種內在與情感標籤構築而成。
我們看見有些人一下班就趕著開車回家,急於回到所謂的真實生活的懷抱,只因為他們在職場承受太多糟糕的管理與控制,以致於希望盡快逃離令人窒息的工作環境,回到對他們富有意義的家庭裡。
解決方法:付出應付的代價,以求被放出牢籠。唯有承認自己犯的錯,並尋求對方的原諒,我們才能走出牢籠。
吹毛求疵的毛病
根源之二是吹毛求疵的毛病。人們總是習慣性在他人身上挑毛病,用放大鏡檢視別人的缺點,卻忽略自己的重大缺失,這種情況舉世皆然。我們一方面緊盯著別人的錯誤瞧,另一方面將自己的錯誤合理化或正當化,然後試圖糾正別人的過失,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出發點可能是對的,但方法錯了;我們用傷害、排斥、冒犯與威脅來糾正對方,眼睛卻被遮住了,以致無法看清自己的缺失,這可能導致我們做出錯得離譜的判斷。我們可能把自己的缺點投射在別人身上,並認定那是對方的缺點;或可能把觀察與自省混為一談。假若我們有私心,這私心會以千百種形式,呈現在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
解決方法:糾正別人之前,先自我反省。要改善任何情況,我們首先要處理的是自已的缺失。
這些缺失除去後,我們才能清楚看見真實情況,並幫助其他人。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化身為光亮,而非以法官自居。《愛上工作》(Take This Job and Love It)的作者傑夫(Dennis Jaffe)建議我們負起責任,放下受害者心態,學習面對問題,要不辭去工作,要不做出必要的改變,讓自己愛上這份工作。
匱乏思維的人生劇本
根源之三是匱乏思維的人生劇本。擁有匱乏心態的人認為,世上的餅有一定的數量,如果你拿走了一塊,我就少拿了一塊。這會導致非贏即輸的思維。如果你贏了,那麼我就輸了,而我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有許多原因會引發匱乏思維:當父母給孩子的是有條件的愛,可能導致我們利用良好的行為,來贏得父母的愛,但這會讓我們欠缺自我價值感。在校園和職場與他人互相比較,可能導致我們發展出凡事愛比較的習性。
家庭、學校、職場、運動,以及社交生活的競爭,會強化匱乏心態,讓我們在下列四方面遭受痛苦:
● 在個人方面,匱乏思惟寫入了我們的人生劇本,深植人心。即使我們沒有覺察,仍會透過這觀點看自己的人生,這會影響我們所看見的一切。
● 在人際關係上,匱乏思維會滲入我們的婚姻,以及所有人際關係之中。遇到緊要關頭時,匱乏會促使我們採取贏輸思維,與顧客、供應商和其他人應對。
● 當我們扮演領導人的角色時,往往會拒絕與他人分享權力。我們不想把鑰匙交給其他同事,以為若開始授權給別人,我們握有的權力就會減少。
這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假如擁有凡事愛比較的習性,我們看見的永遠是自己的不足之處。我想與他人分享獲利或盈餘嗎?我想與他人分享肯定與賞識嗎?我想與他人分享知識嗎?不想,因為知識、地位、肯定與獲利都是權力的一部分。
● 在組織方面,匱乏心態會透過贏輸制度顯現出來。我們是制度的設計者,因此會根據自己看世界的方式,設計架構與制度。組織可能會舉辦全公司的激勵大會,但由於制度設計不良,使得大多數人都是輸家,於是大家就會開始起疑,不再相信。
解決方法:雙贏思維的富足劇本。擁有富足心態的人會從另一個觀點看世界。
他們認為世上的餅夠每個人分,而且隨時可以做出更多餅,讓大家分享。這種心態會引發雙贏思維。
而擁有贏輸心態的人,會把一個雙贏制度變成贏輸制度。唯有抱持富足心態與雙贏行事風格的人,才能打破匱乏與贏輸思維的循環。當人們培育出富足心態,就能開始以雙贏思維看待事情,對自己與他人更加尊重,並以無窮的同理心與溫柔方式相待。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組織行為並不存在,這世上只有發乎本心的個人行為。
就和大家一樣,我也必須努力走出匱乏心態,追求富足心態。幫助我達成目標的方法是,培育更高層次的使命,同時把焦點放在「什麼才是正確的事」,而不是「誰的看法才是正確的」。
摘自《成功哪有那麼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