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3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你說這杯咖啡很甜,究竟甜在哪?
人生苦短,咖啡當然要喝甜的呀!
如果說咖啡是苦的,不管喝咖啡的還是不常喝咖啡的,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沒異議;如果說咖啡是酸的,相信那部分愛酸人士是舉雙手贊同的;但如果說咖啡是甜的,那可能會引起一波不小的爭議。
事實上,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對酸甜苦鹹的辨識度自然會有所差異,哪怕喝的是同一壺咖啡,也會出現有人覺得甘甜無比,但有人卻認為苦不堪言,壓根喝不下第二口的情況。
但無論從咖啡的種植、處理方式,到烘焙、沖煮,每個流程裡,人們都會想盡辦法讓咖啡變得更甜。而咖啡師口中說的「甜」,更多是指在一堆酸味和苦味裡,同時並存的甜味。
與水果的甜度數值同理,咖啡果實的甜度高低主要受品種、種植管理、海拔高度、採摘時的成熟度等因素影響,例如全紅果的甜度發展就比生果要更高一些。而後置處理法、烘焙程度(時間)則決定咖啡豆所保留甜類物質的多寡,糖分的轉化程度,像蜜處理、日曬的咖啡就更容易呈現甜的風味。
在咖啡豆的烘焙階段,有經驗的烘焙師會讓生豆中的香氣物質盡可能地完成焦糖化,並呈現出趨於甜味方向的風味,諸如蔗糖、巧克力、蜜瓜、果脯、蜂蜜、成熟水果等從描述上就能判斷的香甜風味類型。
一包烘焙好的咖啡豆的甜度高低可以說是客觀存在的固定值,而甜感則是大家在品嚐它時一種包含味覺及嗅覺的風味描述。這時,甜感的高低就跟萃取方式、手法、品嚐者的感官靈敏度有關。例如前街喝日曬紅標瑰夏時感受到了明顯的哈密瓜般果甜,喝水洗耶加雪菲有著近似花香的蜜甜,喝天堂鳥時則有如甘蔗般的清甜。
喜甜怕苦,是我們許多人的天性。很多剛開始接觸精品咖啡的小伙伴,之所以體會不到咖啡師描述的“甜”,很大概率是因為對苦味的敏感程度要高於甜味。
當苦與甜同時存在一壺咖啡中時,我們首先感受到的往往是苦,吞嚥後會有一股甘甜感留在舌根。這種苦咖啡自帶的討喜甜感就是大家經常形容的“回甘”,即所謂苦盡甘來,在中深烘焙的咖啡中最為常見。例如藍山一號、黃金曼特寧就會表現出這種餘韻。
對於酸咖啡而言,要感受到甜,往往需要依靠苦酸的襯託與協調。打個比方,中淺烘焙的咖啡本身含的苦類物質較少,合理萃出果酸和香氣後,咖啡就會依託在高酸低苦中表現出酸甜感,讓人聯想到吃某些水果般的滋味。像前街在品嚐巴拿馬波奎特瑰夏時,就能明顯感受到偏低的苦味、中等的酸質,以及較高的香瓜甜。
當然,除了喝進嘴裡的味覺,嗅覺也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甜感」。嗅覺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鼻前嗅覺,一個是鼻後嗅覺。前者負責感受直接吸進的氣味,例如直接聞剛磨好的咖啡粉,就是利用鼻前嗅覺。
而當咖啡液進入口腔,味蕾先判斷出酸甜苦鹹的強弱,接著香氣物質在吞嚥過程中「溜」到鼻腔中,這時大腦便會快速將品嚐到的味道和鼻腔中的香氣相結合,從而呈現出記憶裡某種特定食物的風味,這就是鼻後嗅覺。當鼻後嗅覺帶來的指向性香氣讓人聯想到了記憶中很甜的食物,我們便會下意識地覺得這杯咖啡的甜感很高。
最後,如果咖啡豆已經決定了,就代表了風味的大方向已經確定,無法更改,那我們則可以通過不同的沖煮方式來對酸甜苦進行上下調控。
(前街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