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3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家丹功修煉:舌抵上齶的方法與位置。
現在一般打坐的方法,若是坐的正直了,即使你昏沉、睡著了頭也不會動,因為他象一塌銅錢是一樣的,一搭一松的立在那裡,牙不要咬住,“舌柱上齶”,舌一頂上齶之後,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舌頂上齶不容易昏沉,你要真正舌住上齶,打坐一般不會昏沉,因為他呼吸空氣具足,氧氣俱足,人昏沉的時候,就是腦血氧不足了,氧不足就發木,一發木頭就昏,神經系統失去控制了。
正確的舌抵上齶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都可發“爾”聲。
首先我們可以藉由人體基本構造的瞭解,在鼻腔與口腔之間,即上齶處稱為金橋,又曰上鵲橋,有二竅(唾液分泌腺),舌根下亦有二竅(左為丹井,右為石泉),此處正是廉泉穴(唾液分泌腺)。
口腔後為咽喉,喉頭下接氣管,為呼吸空氣出入之處;咽頭下接食道,為飲食進入胃的通路。
舌抵上齶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丹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丹功修煉中有重要作用。
丹功修煉,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故舌抵上齶不僅有利於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任脈經穴,下起於會陰,上終於承漿(位於下頦唇溝的中點);督脈經穴,下起于長強而上止於齦交(位於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舌抵上齶,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於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將舌抵上齶形象地稱為“搭鵲橋”。
那麼舌抵上齶該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傳授,並非是有意地將舌頭卷起抵住上齶,否則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齶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而絕不可將舌頭翹起用力抵住上齶。
舌頂上齶,我查閱了很多書和資料,其中一本書,有談到怎麼舌頂上齶,具體內容如下:
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恰在靠近上牙根處。
但一本道教典籍介紹是舌尖頂在硬齶和軟齶之間,說上齶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洩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
閉口藏舌,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是要把舌尖反卷過來成九十度,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
故上齶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內寸許凹陷處,口念“而”字舌尖所觸部位。
閉天池,一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後),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再則閉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並感清而甜。
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顎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並“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舌頂上顎,是煉炁的起碼常識,但其原理,無人深究,人之上齶部位,有兩個小窩伸進手指可以摸到,道家稱為“天池”,此非針灸之穴位,乃屬修煉之關竅。在前面的硬骨處邊有兩個小孔,用你舌頭點到硬骨後,舔下兩邊。
一般各家功法,多半是講舌“抵”上顎,有的說舌尖輕輕抵住上齒齦,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接通任督二脈,同時產生津液,從我的實證效益看,舌尖如果輕抵上顎或抵住上齒齦,口生津液的效果並不明顯。
查有關史料,則是講:“舌柱上顎”,並強調“漸塞喉嚨一竅”,意為舌頭與上顎接觸的過程中,要像一根柱子擎住上顎,並且舌尖要逐漸向軟顎的盡頭,接近喉嚨的部位移動,最後定在此處。
用此法修煉,雖然開始舌頭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適應了,而且津液可以比較明顯地出現。
同時我也得到已通任督的朋友說舌頭自然放鬆就行,等練出了氣通任督,到時會有股力量把舌頭吸上去。
所以我認為一開始的話也可以頂位置,雖然津液沒正確位置來的多,等以後到通任督自然就會頂到正確的位置了。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