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8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過堂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但是一般人心裡會想:「都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為不了解寺院的規矩,才會口出此言。
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理學家程頤有一次到佛門,看見大眾排班進齋堂用餐,隊伍魚貫而入後,大歎:「三代威儀,盡在是矣!」可以說,佛門裡行立坐臥間,無一不是修行。所以,到了寺院,你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受到欲望、妄想的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的基本功重新學習。
在中國,出家人用餐都是到齋堂裡「過堂」,目前只有南傳佛教國家仍實踐佛陀時代托缽乞食的制度。主要是在台灣、美國等其他國家、地區,因風俗習慣不同,人民也不完全是信仰佛教,托缽乞食不是很方便,也不容易實行。所以,中國叢林便採集中修行的方式,讓出家人一起到齋堂吃飯,稱為「過堂」。
到齋堂裡用餐,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夾菜,要如「鳳點頭」。進食只是為了滋養色身,經過一下,因此不貪心、不好吃,也不計較飲食的好壞。所謂「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飯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飽就好。出了齋堂以後,也不議論飯菜好或是壞,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所以,佛門裡齋堂又稱作「五觀堂」,主要是提醒大眾吃飯的時候,要「三稱念」、「五觀想」。三稱念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五觀想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五種觀想是很有意義的。比方,第一句開頭就說:要忖量自己的德行,有條件到這裡來吃飯嗎?要覺得到這裡吃飯是不容易的;正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我曾題寫過一首對聯「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提醒大眾,吃飯時應該帶著感恩的心、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缽」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
另外,在佛門裡,每日齋堂中都要唱誦〈供養咒〉,其中有一段:「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是提醒過堂用齋的修道人,不過度貪求外在飲食的鮮香味美,時時將自己安住在禪悅法喜與無求的淡定中,以法為食,長養道念。
因此,在叢林裡過堂吃飯,除了受持五觀想外,也要抱著歡喜心、感恩心、無欲無求的心吃飯。過去叢林沒有醫務室,也很少聽到有人生病,主要是過堂時作五觀想,誦念〈供養咒〉,當然可以消災免難,身心自在。
(星雲大師全集)
|
|